窦性心动过缓的
窦性心动过缓是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常见原因有生理性(年龄、生活方式)和病理性(心血管、内分泌、颅内疾病),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和有症状,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分无症状随访及有症状的针对病因、药物、起搏器治疗
一、窦性心动过缓的定义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正常窦性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分,当频率低于60次/分时即为窦性心动过缓。
二、窦性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因素: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心率可能相对较慢,老年人的心率也往往比年轻人稍慢,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生理功能有所减退,一般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正常的生理适应现象。
生活方式:睡眠状态下,人体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调节,因为睡眠时身体代谢降低,对心率的需求减少。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尤其是病窦综合征患者,由于窦房结本身的病变,如窦房结缺血、炎症、纤维化等,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率降低,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因为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正常心率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等。
颅内疾病:颅内压增高时,如脑出血、脑肿瘤等,可直接刺激迷走神经,导致心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三、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当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是很慢,且患者没有基础心脏疾病等情况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情况:如果心率过慢,低于50次/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这是因为心率过慢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对于老年人来说,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对于儿童,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因为大脑供血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四、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方法,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P-R间期正常,频率低于60次/分即可明确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通过心电图还可以进一步判断是否合并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偶尔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率变化,了解24小时内心率的最低值、发作规律等情况,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五、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原则
1.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心率变化。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头晕等,若出现要进一步评估;对于儿童,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否因心率过缓出现相关异常。
2.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如果是冠心病导致的,要针对冠心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改善心肌供血等。
药物治疗:当心率过慢导致症状明显时,可考虑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因为一些药物可能有不良反应。例如,阿托品可以通过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来提高心率,但对于青光眼患者等要禁用,因为阿托品会升高眼压;异丙肾上腺素也可以加快心率,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起搏器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心动过缓相关症状的患者,如出现反复晕厥等情况,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正常的心率,保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对于儿童患者,植入起搏器要充分评估其必要性和安全性,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起搏器的选择和术后管理都需要特别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