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常用小儿腹泻推拿手法包括补脾经、推大肠、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等,各有操作方法与作用原理;推拿注意事项有室内温度适宜、修剪指甲、力度适中、皮肤有问题不宜推拿;特殊人群提示新生儿需轻柔谨慎、有严重疾病小儿需评估操作、腹泻严重伴脱水小儿需及时就医配合推拿辅助治疗
一、常用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一)补脾经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螺纹面着力,旋推小儿拇指末节罗纹面,操作约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脾经为小儿肝经之一,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从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来看,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对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有改善作用,通过刺激脾经相关经络穴位,调节机体的消化吸收等功能。
(二)推大肠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桡侧缘着力,自小儿食指尖(商阳穴)直推向虎口(合谷穴),操作约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大肠经有调理大肠腑气的作用,推大肠可调节肠道传导功能,对于小儿因肠道功能失调导致的腹泻等肠道问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帮助恢复肠道正常的运化与排泄功能。
(三)摩腹
1.操作方法:术者用掌面或四指摩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环形摩动,操作约5-10分钟。
2.作用及原理:摩腹可促进腹部气血流通,调节脾胃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液分泌等,对于小儿腹泻引起的腹部不适、消化功能紊乱等有缓解作用,通过机械性刺激腹部,调节胃肠道的生理功能。
(四)揉脐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小儿脐部,操作约1-3分钟。
2.作用及原理:脐部是神阙穴所在部位,揉脐能温阳散寒、补益脾胃。对小儿腹泻有温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可帮助恢复肠道的正常温度环境及功能状态,促进腹泻症状的改善。
(五)推上七节骨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桡侧缘或食指、中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第四腰椎下(命门)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推该直线,操作约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推上七节骨有温阳止泻的作用,对于虚寒性腹泻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刺激督脉上的相关穴位,调节人体的阳气,改善肠道的虚寒状态,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六)揉龟尾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端揉小儿尾骨端(龟尾穴),操作约1-3分钟。
2.作用及原理: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功能。对小儿腹泻有调节作用,可帮助调节肠道的气机,使肠道功能恢复正常,促进腹泻的康复。
二、推拿注意事项及特殊人群提示
(一)注意事项
1.推拿时室内温度要适宜,一般保持在25-28℃左右,避免小儿受凉。因为小儿肌肤娇嫩,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受凉可能加重腹泻等不适。
2.推拿前要修剪术者指甲,以免划伤小儿皮肤。小儿皮肤较为脆弱,指甲过长易造成皮肤损伤。
3.推拿力度要适中,以小儿皮肤微微发红为度,不宜过重或过轻。过重可能引起小儿不适、疼痛,过轻则达不到推拿治疗效果。
4.若小儿皮肤有破损、感染等情况,不宜进行推拿操作该部位,避免加重皮肤损伤及引发感染扩散等问题。
(二)特殊人群提示
1.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皮肤非常娇嫩,且身体各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进行推拿时要格外轻柔,手法力度需严格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操作部位也需谨慎选择,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推拿不当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2.有严重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骨骼疾病等的小儿,进行推拿时要充分评估推拿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好在医生综合评估后,在专业医疗人员操作下进行,防止推拿诱发病情加重等情况。
3.腹泻严重伴有脱水等症状的小儿:单纯推拿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此时不能仅依赖推拿,需及时就医,在进行必要的补液等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可配合推拿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要密切观察小儿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