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性心脏病是什么病
甲亢性心脏病是甲亢累及心脏引发的疾病,发病机制与代谢亢进、神经体液调节紊乱有关,临床表现有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诊断需结合甲亢及心脏病相关检查,治疗包括甲亢治疗和心脏病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甲亢性心脏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累及心脏所引起的心脏疾病,是甲亢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二、发病机制
1.代谢亢进: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增强心肌收缩力,导致心脏长期处于高动力状态。
2.神经、体液调节紊乱: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对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增强,引起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等。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
三、临床表现
1.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较为常见,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甲亢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等,心房颤动还可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其他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也可出现,具体表现因心律失常类型而异。
2.心脏扩大:长期甲亢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脏扩大,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活动后气短等心力衰竭表现。
3.心力衰竭:多为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肝大等。多见于老年甲亢患者或甲亢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者。
四、诊断
1.甲亢的诊断: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怕热、多汗、多食、消瘦、心悸等)、体征(如甲状腺肿大、心率增快等)以及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清甲状腺激素升高,促甲状腺激素降低)来明确甲亢的诊断。
2.心脏病的诊断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改变,如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等。
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脏扩大、心室壁运动情况、射血分数等。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或全心扩大,射血分数正常或轻度降低等。
五、治疗
1.甲亢的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甲亢病情。
放射性碘治疗:利用放射性碘被甲状腺摄取后释放出的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手术治疗:适用于甲状腺肿大明显、有压迫症状或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等情况。
2.心脏病的对症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对于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心率。
心力衰竭的治疗: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改善心肌重构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甲亢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心脏功能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如抗甲状腺药物可能引起的肝损害等不良反应需更加关注。同时,在治疗心脏病相关并发症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的特点,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更加谨慎。
2.儿童患者:儿童甲亢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甲亢性心脏病需及时治疗。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甲亢时应避免影响生长发育的过度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权衡利弊。对于心脏病相关表现,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心脏功能变化,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甲亢性心脏病较为复杂,治疗需兼顾母亲和胎儿的安全。抗甲状腺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非常谨慎,因为某些抗甲状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甲状腺功能。在治疗心脏病相关并发症时,要考虑到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需在多学科协作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