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和糖尿病的关系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与糖尿病患者药物使用、饮食运动、生理状况等有关,老年人、儿童、女性等有不同易发情况;低血糖会干扰糖尿病血糖长期控制目标,增加慢性并发症风险,糖尿病病程延长会因自主神经受损等致低血糖风险增加,胰岛素强化治疗及某些口服降糖药等治疗方案也与低血糖发生相关,女性糖尿病患者用某些降糖药时低血糖风险有性别差异
一、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常见并发症
1.发生机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患者,若药物使用不当(如胰岛素剂量过大、促胰岛素分泌剂使用过量等),或者饮食摄入不足、运动过量等情况,容易引发低血糖。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在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当时,很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导致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磺脲类药物等促胰岛素分泌剂时,如果用药剂量与饮食、运动不匹配,也易发生低血糖。从病理生理角度看,血糖的稳定依赖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精细调节,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异常,打破了这种平衡,当血糖调节机制出现偏差时就可能导致低血糖发生。
老年人患糖尿病时,其肝糖原储备减少、肝糖输出能力下降,同时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也减弱,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且发生后不易被察觉。儿童糖尿病患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较大,若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及时,也容易出现低血糖情况。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可能影响血糖波动,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2.低血糖对糖尿病病情的影响
频繁发生低血糖会干扰糖尿病的血糖长期控制目标。因为低血糖发生后,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反而可能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使血糖波动幅度增大,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增加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长期高血糖相关的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和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生概率可能会因血糖波动而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比血糖相对稳定的患者更易出现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二、糖尿病也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潜在风险及相关关联
1.糖尿病病程相关影响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可能会受损。自主神经在血糖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自主神经受损时,对低血糖的预警信号(如心悸、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感知减弱,更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例如,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对神经的损伤,可能在血糖降低时没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表现,从而不能及时察觉低血糖,导致低血糖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者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血糖调节能力更差,在胰岛素剂量调整时需要更加精细,但也更容易出现低血糖情况。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病程较长,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与血糖控制的平衡更难把握,低血糖发生风险也会相应增加。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同时自身身体机能衰退,对低血糖的耐受和恢复能力也下降。
2.糖尿病治疗方案与低血糖的关联
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的糖尿病患者,包括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胰岛素强化治疗要求更精准地控制血糖,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低血糖。例如,胰岛素泵治疗时,如果导管堵塞、胰岛素剂量设置错误等情况都可能引发低血糖。而对于使用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如服用某些作用时间较长的磺脲类药物,在药物作用高峰期如果饮食摄入不足或者运动增加,也容易发生低血糖。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服用某些降糖药物时,由于药物代谢可能受激素影响,相比男性可能有不同的低血糖发生风险情况,需要特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