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的区别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与有害气体及颗粒长期刺激等有关,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病情迁延可发展为其他疾病,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等,治疗分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急性支气管炎由生物等因素引起,起病急,全身症状轻,多数预后好,诊断结合病史等,治疗主要是对症及有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等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主要与有害气体及颗粒(如香烟烟雾、职业粉尘、化学物质等)长期慢性刺激有关,机体自身的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也参与发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理化因素也可诱发,起病较急。
二、临床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病情缓慢进展,可伴有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累时出现,后期逐渐加重,严重时甚至在日常活动时也感气短。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
急性支气管炎:通常起病较急,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一般3-5天可降至正常。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可伴有胸骨后discomfort(不适)、低热、头痛等症状,可在数周内好转,但咳嗽有时可迁延不愈。
三、病程及预后
慢性支气管炎:病情迁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若病情控制不佳,可逐渐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严重影响肺功能,对生活质量和寿命有一定影响,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预后有所差异,长期吸烟的患者病情进展往往更快。
急性支气管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积极治疗后一般在数周内可痊愈,少数体质较弱、有基础疾病(如免疫功能低下等)的患者可能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
四、诊断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存在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后,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引起支气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或肺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或纤维化时,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急性支气管炎: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以及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再结合血常规、X线胸片等检查可作出诊断。血常规检查早期可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血沉可增快;X线胸片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五、治疗原则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主要是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感染较重时可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咳嗽无痰或少痰时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痰不易咳出时可用盐酸氨溴索、溴己新等祛痰;气喘者可选用氨茶碱、沙丁胺醇等平喘。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加强锻炼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用药需谨慎;有吸烟史的患者戒烟是关键。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咳嗽咳痰可选用与慢性支气管炎相同的镇咳祛痰药物;如有细菌感染证据,可使用抗生素,如明确为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尤其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