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与心源性哮喘怎样鉴别
慢阻肺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有长期吸烟等史,呼吸困难慢性进行性加重等;心源性哮喘常见于有心血管病史中老年人,多夜间发作等,两者在病史特点、症状表现、体征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特殊人群需分别注意相关要点
一、病史特点
1.慢阻肺: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相对多见,常有长期吸烟史、慢性咳嗽、咳痰病史,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多有慢性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基础。例如长期吸烟的50岁以上男性,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数年,近期活动后气促加重。
2.心源性哮喘:常见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性别无明显严格偏向,多在夜间睡眠中或劳累后发作,有基础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病史。比如有冠心病病史的60岁女性,因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症状表现
1.呼吸困难特点
慢阻肺:呼吸困难多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活动后明显,常伴有咳嗽、咳痰,咳嗽以晨间明显,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急性发作期可呈脓性痰。
心源性哮喘:呼吸困难多突然发作,夜间阵发性多见,患者常被迫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程度较急重,常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相关表现。
2.发作诱因
慢阻肺:多由呼吸道感染、接触过敏原、吸入刺激性气体等诱发,起病相对较缓。
心源性哮喘:多由感染、心律失常、输液过快等诱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而诱发,发作较突然。
三、体征表现
1.肺部体征
慢阻肺: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并发感染时可闻及湿性啰音,胸廓呈桶状胸等肺气肿体征。
心源性哮喘: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湿性啰音,早期可在两肺底闻及散在湿性啰音,随着病情加重可布满全肺,常无明显哮鸣音或哮鸣音相对不突出。
2.心脏体征
慢阻肺:一般无明显心脏体征,若病程晚期并发肺心病可出现右心衰竭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
心源性哮喘:可有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等心脏异常体征。
四、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或CT检查
慢阻肺:可见肺纹理增多、紊乱等,晚期可出现肺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等肺气肿表现。
心源性哮喘: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表现,如肺门阴影增大模糊、肺纹理增多且模糊,严重时可见KerleyB线等。
2.血气分析
慢阻肺:发作时可出现低氧血症,PaO?降低,病情严重时可伴有CO?潴留,PaCO?升高,pH值可降低等。
心源性哮喘:一般早期PaO?可降低,随着病情变化,严重时也可出现PaCO?升高等,但与慢阻肺的血气改变特点有所不同,可通过具体数值及变化趋势鉴别。
3.心电图检查
慢阻肺:一般无特异性心电图改变,若并发肺心病可出现右心室肥厚、电轴右偏等心电图表现。
心源性哮喘:可出现与基础心脏病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如ST-T改变、心律失常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的差异
1.慢阻肺: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发作,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β?受体激动剂、异丙托溴铵等抗胆碱能药物)、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等药物治疗,以及呼吸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重点在于改善气道通气功能,维持肺功能稳定。
2.心源性哮喘:主要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常用药物有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等)等,治疗重点在于纠正心脏功能异常,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等诱因,用药时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老年心源性哮喘患者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用药时注意药物对血压、心率等的影响,且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行动不便等情况,给予适当协助。对于儿童,一般较少见慢阻肺和心源性哮喘,但如果有相关表现也需结合儿童特点,从病史、症状等多方面仔细鉴别,儿童心源性哮喘更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