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房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且频率较快的心律失常,分为自律性、折返性、触发活动引起的三类,临床表现轻者有不适,重者可致严重情况,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诊断,急性发作期对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刺激迷走神经等,不稳定者需电复律等,缓解期要治疗基础疾病、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起源于心房且频率较快的心律失常。正常心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而房性心动过速时,心房内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导致心房率加快。
二、分类
1.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多发生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肺心病等。其机制是心房肌细胞自律性增高,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可影响其发作,比如交感神经兴奋时易诱发。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通常与心房内存在解剖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有关。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心肌病等。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性别因基础疾病的不同,发病风险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可能因内分泌等因素,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更易诱发。
3.触发活动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
由心房肌细胞后除极电位触发异常冲动发放所致。可在一些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下诱发,如低钾血症时,易引发触发活动导致房性心动过速。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发生,生活方式中长时间禁食、呕吐等导致电解质失衡的情况易诱发该类型房性心动过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等不适。重者可出现头晕、黑矇、乏力,甚至诱发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情况。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因为儿童对心脏不适的表述相对不明确,更多通过行为异常来体现。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容易加重。
2.体征
心率增快,一般在100-250次/分钟之间,心律可规则或不规则。医生听诊时可发现心音强度有变化等情况。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中,由于其心脏储备功能下降,轻微的房性心动过速也可能导致较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体征表现更易被察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房性心动过速的重要依据。可发现心房率加快,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等特征。例如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与窦性P波有差异,且心房率多在100-180次/分钟左右;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有其特定的折返相关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电图表现基本符合上述规律,但儿童的心电图解读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心率本身相对较快等情况综合判断。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发作不频繁的房性心动过速,对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在生活方式上,患者需要正常生活起居,这样才能准确记录到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发作的房性心动过速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其佩戴设备的舒适和稳定,避免设备脱落等影响监测结果。
五、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治疗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动作等。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需立即进行电复律治疗。药物治疗可选用腺苷等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在儿科患者中,电复律需要严格掌握指征,因为儿童的心脏对电刺激的耐受与成人不同,优先考虑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
2.缓解期治疗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患者需改善心肌缺血等。对于频繁发作的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但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中,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较慢,需密切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