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是怎么回事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是连续出现3个或以上房性期前收缩、发作持续短且常自行终止的心律失常,起源于心房,心电图P波形态异于窦性P波、频率100250次/分钟。其病因包括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等生理因素,以及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理因素。症状有不明显、心悸、胸闷、胸痛等,严重时可致头晕、晕厥。诊断依靠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治疗上,一般需改善生活方式、治疗基础病,药物可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效果不佳可考虑导管消融。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关注药物不良反应、注意生活护理;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必要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原则;孕妇尽量非药物治疗,用药要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一、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定义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律失常,指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期前收缩,发作持续时间较短,通常自行终止。它起源于心房,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频率一般在100250次/分钟。
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1.生理因素: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定的生理性改变,老年人患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概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也会影响,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会增加心脏负担,容易诱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2.病理因素: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会导致心脏的电生理活动紊乱,从而引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非心脏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升高,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会影响心脏功能,也可能诱发该病。
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症状
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感觉心悸、心跳加快,类似心慌的感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感觉胸部有压迫感或疼痛感。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这是由于心动过速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
四、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方法。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电图特征,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即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记录,可以捕捉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偶发发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3.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胸部X线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疾病。
五、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1.一般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控制心率,减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3.非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可以考虑导管消融治疗。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破坏异常的电生理传导通路,达到根治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目的。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心脏储备功能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注意生活护理,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2.儿童:儿童的心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要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调整生活方式。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尤其是低龄儿童。如果必须使用药物,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变化较大,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休息、心理调节等。如需药物治疗,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