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包括一线和二线药物及脾切除治疗。一线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等发挥作用,适用于大多数初发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及儿童需谨慎)和丙种球蛋白(封闭Fc受体等,适用于重症等患者,严重过敏史者慎用,儿童需密切监测);二线治疗药物有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刺激巨核细胞增殖等,适用于前两种治疗无效或复发者,有骨髓增殖性疾病病史者需谨慎,儿童需调整剂量)和免疫抑制剂(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等,适用于前两种治疗无效或复发且不适合脾切除者,有肾功能不全病史者慎用,儿童需严控剂量并监测肝肾功能);脾切除治疗通过减少血小板破坏提升计数,有效率较高但术后有感染风险,适用于正规治疗无效等且无手术禁忌证者,儿童及有基础感染等患者需谨慎评估和预防感染。
一、一线治疗药物
(一)糖皮质激素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抗体的生成,降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等发挥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提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例如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约60%7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可在数周内升至正常范围。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大多数初发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但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对于儿童患者,应权衡激素治疗的获益与可能的不良反应,如生长发育受影响等情况。
(二)丙种球蛋白
1.作用机制:丙种球蛋白可以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调节免疫功能。研究发现,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后,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血小板计数,有效率约为70%80%,一般在输注后12天可见血小板计数上升。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如血小板计数极低伴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妊娠及哺乳期患者等。对于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应慎用,因为丙种球蛋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儿童使用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情况。
二、二线治疗药物
(一)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1.作用机制:例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它能与骨髓巨核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小板的生成。临床研究显示,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后,约50%6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可逐渐升高,且能维持一定时间的血小板水平稳定。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对于有骨髓增殖性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对骨髓增殖性疾病产生影响;儿童使用时要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合适的剂量,并密切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二)免疫抑制剂
1.作用机制:如环孢素,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调节免疫反应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临床研究表明,环孢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率约为30%50%,但起效相对较慢,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看到血小板计数的明显变化。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或复发,且不适合进行脾切除的患者。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需慎用,因为环孢素可能会对肾功能产生影响;儿童使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三、脾切除治疗
1.作用机制: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脾切除后可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从而提升血小板计数。研究显示,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率约为70%90%,但术后可能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经过正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出血倾向,且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脾切除后感染的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手术的获益与风险;对于有基础感染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要充分做好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