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
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等。生理性原因有运动员及长期体力劳动者因运动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致窦性心动过缓,以及睡眠时因代谢率降低、迷走神经兴奋致窦性心动过缓;病理性原因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钾血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病变,药物因素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其他原因有电解质紊乱(除高钾血症外的严重低钾血症等)和感染因素(如伤寒等病原体感染)
一、生理性原因
(一)运动员及长期体力劳动者
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如运动员,其心脏功能较强,安静状态下心率可能较慢,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在安静时就能满足身体需求,从而导致窦性心动过缓,这是一种适应身体状况的生理性表现,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特殊关联,主要是长期规律运动生活方式影响心脏功能所致。
(二)睡眠状态
人在睡眠时,身体代谢率降低,对心脏泵血的需求减少,迷走神经兴奋,会引起窦性心动过缓,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过程,常见于各年龄段人群,与睡眠时的生活方式相关,属于机体自我调节以适应休息状态的表现。
二、病理性原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节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相对发病率可能略高,与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及年龄增长、遗传等因素有关,病史中若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积累则更易出现。
2.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组织发生病变,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而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病因导致的心肌病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本身的病变,如退行性变、缺血性损伤等,导致窦房结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甚至可伴有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等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年龄相关的窦房结自然退变、心脏局部缺血等因素有关。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心率减慢,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与自身免疫、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因素相关,病史中有甲状腺相关疾病治疗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易患。
2.高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升高,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肾功能不全、长期应用保钾利尿剂等人群,年龄、性别无特定倾向性,与肾功能状态、药物使用等生活方式及病史相关。
(三)神经系统疾病
1.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出血、炎症等病变累及颅内迷走神经中枢,可影响迷走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与颅内病变的性质、部位等相关,不同病因导致的颅内病变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情况不同。
(四)药物因素
1.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β受体,抑制心脏的交感神经活性,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使用这类药物的人群广泛,有相应适应证需要使用的患者均可能出现,与药物的剂量、使用时间及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相关。
2.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同样在有相应疾病需要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中出现,与药物的使用情况及个体差异有关。
三、其他原因
(一)电解质紊乱
除高钾血症外,严重的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影响心肌电活动,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长期腹泻、呕吐、大量应用利尿剂等人群,与电解质平衡状态及相关生活方式因素有关。
(二)感染因素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等,病原体感染可影响心脏的功能和节律,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发生期的人群,不同年龄段、性别均可发病,与感染的病原体类型、感染严重程度等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