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高血压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肾实质性高血压由各类原发性肾脏疾病致肾单位丢失等引发,有肾脏疾病基础表现;肾血管性高血压因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肾灌注减少致RAAS激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因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钠潴留等;嗜铬细胞瘤因瘤细胞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致血压异常;皮质醇增多症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致钠水潴留等,不同病因有相应临床特点及需做相关检查明确。
一、肾实质性高血压
(一)病因机制
各类原发性肾脏疾病均可引起肾实质性高血压,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肾单位大量丢失,导致水钠潴留和细胞外液容量增加,以及肾脏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例如,肾小球肾炎时,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发炎症反应,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进而干扰水钠平衡,促使血压升高。不同年龄段的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病因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肾实质性高血压多与先天性肾脏疾病、遗传性肾脏疾病等相关,如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而中老年患者则更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进展所致。
(二)临床特点
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多有肾脏疾病的基础表现,如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一般血压呈中度升高,且易出现恶性高血压等严重情况。对于有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尤其是长期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压,警惕肾实质性高血压的发生。
二、肾血管性高血压
(一)病因机制
主要是由于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引起。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常累及大的肾动脉主干;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则好发于青少年,尤其是女性,主要累及肾动脉分支。肾动脉狭窄后,肾脏灌注减少,刺激肾脏分泌肾素,激活RAAS,导致血压升高。
(二)临床特点
患者血压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重度升高或顽固性高血压。体检时可在腹部或腰部听到血管杂音。对于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或原有高血压近期突然加重且对常规降压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肾血管性高血压,需进一步进行肾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一)病因机制
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钠潴留、血容量增多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常见病因有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等。醛固酮增多会导致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钾排泄增多,引起钠水潴留,血容量扩张,从而引发高血压。
(二)临床特点
患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高血压多为中等程度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血压较高。低血钾可导致肌无力、周期性瘫痪、心律失常等表现。对于高血压合并低血钾的患者,应考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可能,需检测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等相关指标进行筛查。
四、嗜铬细胞瘤
(一)病因机制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瘤细胞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儿茶酚胺可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二)临床特点
高血压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升高。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可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典型的三联征。发作间期血压可正常。对于血压波动较大,尤其是伴有上述典型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嗜铬细胞瘤的可能,需进行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等检查。
五、皮质醇增多症
(一)病因机制
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常见病因有垂体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库欣病、肾上腺皮质腺瘤或腺癌等。皮质醇增多可促进钠水潴留,增强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二)临床特点
患者除高血压外,还可伴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皮肤紫纹等典型的库欣综合征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生长发育受影响等。对于有上述典型表现的患者,需进行皮质醇节律、ACTH测定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