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中药调理
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发病机制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络瘀阻等有关,中药调理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活血化瘀类中药及方剂,中药调理需注意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事项,且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辨证准确、合理用药、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及注意特殊人群安全以达更好疗效
一、中药调理萎缩性胃炎的理论基础
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中医发病机制多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络瘀阻等有关。中药调理主要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津液等状态来改善胃黏膜的病理状况。例如,脾胃虚弱型多表现为胃脘隐痛、食后胀满等,治疗常以健脾和胃为法;肝胃不和型常见胃脘胀痛、胁肋不适等,多采用疏肝和胃之法。
二、常用中药及方剂
(一)健脾和胃类中药及方剂
1.四君子汤:由人参(现多用人参替代品)、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对于脾胃气虚所致的萎缩性胃炎有一定调理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等。
2.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饴糖等组成,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萎缩性胃炎,可改善患者胃痛、畏寒等症状,有研究显示其对胃黏膜的修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疏肝和胃类中药及方剂
1.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枳壳、芍药、甘草、陈皮等,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针对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可缓解胃脘胀痛、情绪抑郁等表现,药理研究发现其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胃肠动力。
2.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等,具有疏肝健脾养血的作用,对于肝郁脾虚型萎缩性胃炎有调理效果,可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及精神状态。
(三)活血化瘀类中药及方剂
1.失笑散合丹参饮:失笑散由蒲黄、五灵脂组成,丹参饮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适用于胃络瘀阻型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等,现代研究发现其活血化瘀成分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及组织修复。
三、中药调理的注意事项
(一)一般人群
1.应在专业中医医师辨证后合理选用中药方剂或中成药,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因为不同证型的萎缩性胃炎所适用的中药差异较大,辨证不准确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
2.在用药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如胃脘不适症状是否缓解、有无新的不适出现等。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上宜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酸、过甜的食物,以免影响中药调理效果。
(二)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患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若有特殊情况需使用中药调理,必须在专业儿科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中药的选用、剂量等都需严格把控,避免因用药不当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若患有萎缩性胃炎需要中药调理,应格外谨慎。需由专业医师充分评估中药对胎儿的安全性后再选用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中药。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用中药调理萎缩性胃炎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避免选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负担的药物,且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
四、中药调理与西医治疗的结合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倡中西医结合。西医治疗多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等。中药调理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从整体调节机体状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能对胃黏膜的修复、逆转萎缩等有一定辅助作用。例如,在西医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后,可配合中药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总之,中药调理萎缩性胃炎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准确,合理选用药物,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同时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可与西医治疗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