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因及如何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胰岛素严重缺乏、升糖激素异常升高、饮食不当、酗酒等原因引发,治疗包括补液、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去除诱因及对症支持治疗,儿童、老年、妊娠糖尿病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因
1.胰岛素严重缺乏: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若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等情况易引发;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诱因下也可出现胰岛素相对不足,如感染、严重应激等情况下,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而自身分泌或使用的胰岛素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导致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例如,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是常见诱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作用,从而促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
2.升糖激素异常升高:在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增多,这些激素会促进肝糖原分解、糖异生,使血糖显著升高,同时加速脂肪分解,导致酮体生成增加。比如严重创伤患者,身体处于应激反应中,升糖激素水平升高,若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基础,就容易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饮食不当:1型糖尿病患者若饮食过量、暴饮暴食或进食过多高糖、高脂食物,2型糖尿病患者不恰当的饮食结构改变等,都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过大,进而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例如,1型糖尿病患儿在节日期间进食大量高糖食物,可能打破原本的血糖控制,引发病情变化。
4.酗酒:酒精可抑制肝糖输出,还可能影响脂肪代谢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酗酒容易干扰正常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风险。
二、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1.补液治疗:迅速补充水分是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以纠正脱水,改善循环和肾功能。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心肾功能等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和量。例如,对于轻度脱水患者,可先在数小时内补充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对于重度脱水患者,初始阶段可能需要较快的补液速度。
2.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输注的方式。小剂量胰岛素能有效抑制酮体生成,降低血糖,且不易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通过静脉通路给予胰岛素,使血糖逐步下降。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检查结果,适当补充钾、钠等电解质。例如,患者在脱水及代谢紊乱过程中往往会伴有钾的丢失,需要根据血钾水平补充氯化钾等钾制剂,但要注意肾功能等情况调整补钾速度和量;对于血钠降低的患者,也需要适当补充钠来纠正电解质失衡。
4.去除诱因: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因,如根据感染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手术相关的诱因,要评估手术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等。比如感染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控制感染后病情往往能更好地恢复。
5.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的患者,要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在补液时要严格按照儿科补液原则,根据体重等精确计算补液量和速度,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胰岛素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儿童对血糖变化更敏感,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
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补液时要注意心肾功能,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加重心脏负担或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胰岛素使用要谨慎,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胰岛素代谢清除减慢,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发生。并且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特别谨慎。补液时要考虑胎儿的情况,避免影响胎儿发育。胰岛素治疗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胰岛素制剂。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如血糖、胎心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