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并发症症状
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和神经病变。微血管并发症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较长1型糖尿病患者易患,早期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视力等改变,儿童风险低但需筛查,青少年控制不佳进展快)和糖尿病肾病(1型重要并发症,早期尿微量白蛋白增加,随病情进展有临床蛋白尿、肾功能减退,儿童确诊即需监测);大血管并发症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与高血糖致脂质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等有关,控制不佳成年后风险高,有胸痛等症状)和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高血糖致血液黏稠等,儿童成年早发,有头晕等症状);神经病变有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慢性并发症,早期手足异常,随病情进展感觉减退等,儿童表述有限需家长观察,青少年能描述但需干预)和自主神经病变(累及多系统,影响生活质量,儿童影响生长发育等)
一、微血管并发症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病程较长的1型糖尿病患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也可发生。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等。其发生与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有关,长期高血糖使视网膜血管通透性改变、周细胞凋亡等,进而影响视网膜正常结构和功能,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改变。儿童患者由于病程相对较短,发生严重视网膜病变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定期进行眼底筛查;青少年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视网膜病变进展可能较快。
2.糖尿病肾病:是1型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可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期,此时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临床蛋白尿,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进而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最终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其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异常等有关。对于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从确诊开始就应密切监测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青少年患者若血糖控制不良,肾病进展风险增加。
二、大血管并发症
1.心血管疾病: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其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糖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使血脂异常,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者。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更易发作。
2.脑血管疾病: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高血糖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促进血栓形成,同时动脉粥样硬化累及脑血管时,可导致脑血管狭窄、闭塞,引起脑缺血发作。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虽然相对成年人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年龄较早,但长期高血糖同样会对脑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症状。
三、神经病变
1.周围神经病变:是1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早期可出现手足麻木、刺痛、烧灼感等感觉异常,呈对称性,下肢症状往往较上肢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肢体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同时伴有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等运动神经受累表现。其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引起神经纤维代谢紊乱、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等有关。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时,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对疼痛、温度等刺激反应不敏感,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肢体活动及对刺激的反应;青少年患者则可能更能准确描述自身的感觉异常,但同样需要及时发现并干预。
2.自主神经病变:可累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等多个系统。心血管系统受累时可出现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患者可能在站立时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消化系统受累可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腹泻或便秘等;泌尿系统受累可出现尿潴留、尿失禁等。这些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若发生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