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慢性支气管炎与急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与急性支气管炎在定义与病程时长、症状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慢性支气管炎病程一般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且连续2年或以上,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表现,影像学早期可无异常,后期有肺纹理增粗等及肺气肿征象,急性发作期血常规等有相应改变,缓解期增强体质预防复发;急性支气管炎起病急,病程3周以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咳痰等表现,影像学大多正常或仅肺纹理增粗,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有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一、定义与病程时长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程一般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支气管黏膜炎症,起病较急,病程相对较短,通常病程在3周以内。
二、症状表现差异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是其常见症状,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部分患者伴有喘息或气急,喘息明显者可表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病情缓慢进展,可逐渐出现气促,严重时在活动后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气短,长期患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耐力,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可能因活动受限而导致肌肉萎缩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老年患者因机体功能减退,症状可能更易加重。
急性支气管炎:起病初期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咳嗽可逐渐加重,可伴有咳痰,起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可转为黏液脓性痰,咳嗽加剧时可伴有胸骨后疼痛等不适。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低热、乏力等,如为细菌感染引起,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发热等表现,一般无明显的气促,除非合并有较为严重的支气管痉挛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咳嗽反射较弱等原因,咳痰相对不明显,而老年人可能恢复相对较慢。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气肿征象,如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等。
急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如为细菌感染,可能无特异性表现,合并支气管痉挛时可能出现肺纹理增强等轻度改变,一般无肺气肿等慢性改变。
四、实验室检查区别
慢性支气管炎:在急性发作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肺功能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下降,FEV?/用力肺活量(FVC)比值降低等。
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痰培养可发现相应致病菌。一般无明显的肺功能改变,除非合并有较严重的气道炎症导致短暂的通气功能异常,但多可恢复正常。
五、治疗原则有别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可使用溴己新、盐酸氨溴索等祛痰药,氨茶碱、沙丁胺醇等平喘药。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加强锻炼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或少痰时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盐酸氨溴索、溴己新等祛痰;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氨茶碱等;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根据情况选用抗生素,如明确为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一般病情较轻者可先观察,部分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具有自限性。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应尤其注意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镇咳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老年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