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和哮喘区别
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多由感染引起,儿童多见,有发热、咳嗽等表现,可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经抗感染等治疗多数可愈,不及时治可致并发症;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参与,有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反复发作喘息等表现,可通过肺功能等检查诊断,规范治疗可控制症状,不控制可致肺功能受损等,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预后转归等方面存在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多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病原体侵入下呼吸道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肺泡内出现炎性渗出物。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更为多见,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解剖结构特点等因素有关。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遗传易感性使个体容易发生哮喘,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刺激性气体等可触发哮喘发作,导致气道痉挛、狭窄。多起病于儿童期,有一定遗传倾向,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无绝对明显差异,但个体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影响发病及病情控制。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肺炎: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发热程度可因病原体不同和个体差异而异,可为低热或高热;咳嗽较频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有痰;气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婴幼儿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体征方面,肺部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斑片状阴影等。不同年龄患儿表现有一定特点,婴儿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拒食、呛奶等。
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但气道高反应性依然存在。不同年龄段哮喘患儿临床表现有差异,婴幼儿哮喘常表现为反复咳嗽,尤其在运动、接触过敏原后加重;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哮喘多有典型喘息发作。
三、辅助检查
支气管肺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细菌感染时)或正常、淋巴细胞增高(病毒感染时)等;C反应蛋白(CRP)可升高;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痰培养、血培养等明确病原体;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可见肺部炎症浸润影。
哮喘: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包括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通气功能检测可见可逆性气流受限;过敏原检测可明确患儿过敏原,有助于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发作,常用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胸部影像学检查多数患儿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肺过度充气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
支气管肺炎: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咳、平喘等,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通过翻身拍背、吸痰等措施。不同年龄患儿在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婴儿用药剂量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
哮喘: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缓解症状的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和控制炎症的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需要住院治疗调整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年龄患儿对药物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儿童使用某些药物需特别注意其安全性和适用年龄。
五、预后与转归
支气管肺炎: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痊愈,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脓胸、脓气胸等并发症,影响预后,尤其是婴幼儿、有基础疾病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差。
哮喘:目前虽不能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多数患儿预后较好,可正常生活、学习和运动。但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肺功能受损,影响生长发育等,尤其是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哮喘患儿。不同年龄患儿在预后转归上受病情控制情况、是否规范治疗等因素影响明显,年龄较小的患儿如果能早期规范治疗,对预后影响相对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