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是不是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属先天性心脏病范畴,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正常,出生后未正常闭合则致病。其发病与胎儿发育异常相关,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诊断可通过心脏听诊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动脉导管未闭属于先天性心脏病范畴
动脉导管未闭是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常见类型。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是连接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弓的正常血管结构,它为胎儿的血液循环提供特殊通道。而在胎儿出生后,随着呼吸功能的建立,肺循环阻力降低,动脉导管通常会在出生后10-15小时发生功能性关闭,出生后2个月左右可完全闭合成为动脉韧带。若动脉导管未能正常闭合,就形成了动脉导管未闭这一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一)发病机制与胎儿时期生理相关
胎儿时期,胎盘是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供应的重要场所,肺动脉的血液大部分经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以保证胎儿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当胚胎发育到第5-8周时,动脉导管的形成和发育出现异常等情况,就可能导致出生后动脉导管持续开放。这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使得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出现改变,左心系统接受来自肺静脉的血液以及经未闭动脉导管分流来的血液,导致左心负荷加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理生理影响
1.血流动力学改变
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力,在整个心动周期中,血液会持续从主动脉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流向肺动脉,形成左向右的分流。这会使左心房、左心室的容量负荷增加。左心房回心血量增多,左心室需要泵出更多血液来满足体循环和经动脉导管分流的需求,长期如此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影响有差异,新生儿时期,由于肺血管阻力较高,左向右分流量相对较小;而随着年龄增长,肺血管阻力逐渐降低,左向右分流量会逐渐增多,对心脏的影响也会更加明显。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儿童人群:儿童时期患有动脉导管未闭,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因为心脏负荷增加影响了全身的营养供应等情况。活动耐力下降,容易出现乏力、易疲劳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一旦发展为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可出现右向左分流,导致艾森曼格综合征,此时患者会出现发绀等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成人人群: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长期的左心负荷增加可能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出现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而且由于动脉导管未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因为异常的血流通道容易成为细菌等病原体滋生的部位。
三、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方法
1.心脏听诊
可听到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是动脉导管未闭比较典型的体征。不同年龄患者杂音特点可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杂音往往比较响亮,成人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心功能改变等情况,杂音特点可能会有所变化,但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是重要的提示线索。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未闭的动脉导管的形态、大小以及分流的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还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左心房、左心室的大小,肺动脉压力等。例如,能清晰显示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等指标,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X线:可见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血管纹理增多等表现。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的相应X线征象,如肺门舞蹈征等表现可能会有所变化,肺野外周肺血管纹理减少等。
四、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式
1.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技术将封堵器送至动脉导管处进行封堵,达到关闭动脉导管的目的。这种治疗方式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合适大小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只要符合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都可以考虑这种治疗方法,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动脉导管的形态、大小等因素来评估是否适合介入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可采用手术结扎或切断缝合动脉导管。手术治疗在过去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其应用相对减少,但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尤其是不同年龄患者的生理特点,如新生儿手术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以保障术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