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如何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需进行多方面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糖、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合理补液,依脱水程度定补液量与速度,选合适补液种类;规范胰岛素治疗,注意给药途径、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等并观察皮肤状况;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抚。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这是机体代偿性排出过多二氧化碳的表现;血压可能降低,需警惕休克发生;体温也可能有变化,需注意感染等情况的排查。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理特点,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迅速,要加强监测频率。
2.血糖监测:频繁监测血糖,一般1-2小时监测一次,因为血糖变化直接反映病情的控制情况,高血糖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特征,血糖水平的动态变化对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血糖波动更需密切关注。
3.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定期检测血钾、血钠、血氯、碳酸氢根等电解质及酸碱指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如血钾可高可低,治疗过程中血钾的变化尤为关键;酸碱平衡紊乱是其主要病理改变之一,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有慢性肾病等病史的患者,电解质紊乱的处理需更加谨慎。
二、补液护理
1.补液量与速度: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制定补液方案,一般先快后慢。轻度脱水患者可补充1000-2000ml,中度脱水2000-3000ml,重度脱水3000-5000ml甚至更多。开始时快速补充生理盐水,以迅速纠正脱水和恢复血容量,改善肾灌注,前1-2小时可输入1000-2000ml,之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等调整补液速度。儿童患者补液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遵循小儿补液原则,避免补液过快或过慢导致不良后果。
2.补液种类: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改为5%葡萄糖或葡萄糖盐水,防止低血糖发生。同时注意补充钾盐,根据血钾水平调整补钾量和速度,一般在患者有尿后开始补钾,防止低钾血症导致的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心肾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补液时要注意心脏负荷和肾功能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和种类。
三、胰岛素治疗护理
1.胰岛素给药途径:一般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维持血中稳定的胰岛素浓度,通常剂量为0.1U/(kg·h)。密切观察胰岛素的降糖效果及有无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如出现心慌、出汗、手抖等低血糖表现,需及时处理。儿童患者使用胰岛素时要注意剂量的精确计算和注射部位的选择,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萎缩。
2.胰岛素疗效观察:通过血糖监测等观察胰岛素对血糖的控制效果,若血糖下降不理想或出现血糖波动过大等情况,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胰岛素剂量。对于有多种药物治疗史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胰岛素的代谢可能受到影响,需更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四、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等,对于昏迷患者,要注意防止误吸。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吸深快,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要保持病房空气流通,观察呼吸情况,如有呼吸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儿童患者由于气道较窄,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给予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排出。
五、皮肤护理
1.预防压疮:对于长期卧床或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糖尿病患者本身皮肤易出现感染等问题,皮肤护理尤为重要。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容易发生压疮,要加强护理。
2.观察皮肤状况:观察皮肤有无破损、感染等情况,若有糖尿病足等相关并发症倾向,要按照糖尿病足护理要求进行护理,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受伤。
六、心理护理
1.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往往因病情突然发作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要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儿童患者可能因疾病痛苦和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而哭闹,家属要做好安抚工作,医护人员也可通过温和的方式给予患儿心理安抚。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等产生心理问题,要耐心倾听其诉求,提供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