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的区别
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在病因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体征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症状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等,肺功能等检查有相应表现,治疗用缓解炎症和痉挛药物;心源性哮喘由左心衰竭等引起,有基础心脏病史,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等,胸部X线等检查有肺淤血等表现,治疗关键是减轻心脏负荷等。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包括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职业性致敏物、空气污染等,气道炎症使气道反应性增高,当接触相关刺激因素时,气道平滑肌收缩,导致气流受限,多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例如,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占一定比例,约40%的患者有家族过敏史。
2.心源性哮喘:主要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呼吸困难,常见于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病史的患者,发病机制是左心衰竭时肺循环淤血,肺毛细血管压升高,液体渗出到肺泡和间质,影响气体交换,导致呼吸困难,患者多有基础心脏病病史,发作时表现为突发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如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源性哮喘发作。
二、症状表现
1.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不同年龄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还会出现运动后咳嗽等不典型表现。
2.心源性哮喘:患者常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可达30-50次/分,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听诊时两肺满布湿性啰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不同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可能有相应的体征,如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可能有血压升高表现等。
三、体征特点
1.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弱,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
2.心源性哮喘: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心脏听诊可有原发病的体征,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可在心尖部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等。
四、辅助检查
1.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检查:发作期表现为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
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发现患者的过敏原,有助于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发作。
2.心源性哮喘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淤血的表现,如肺门阴影增大模糊、肺纹理增多,严重时可见KerleyB线(是在肺野外侧清晰可见的水平线状影,是肺小叶间隔内积液的表现),急性肺水肿时肺门呈蝴蝶状阴影。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基础心脏病的心电图改变,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
超声心动图: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发现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变等基础心脏病,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见二尖瓣瓣叶增厚、粘连、开放受限等。
五、治疗原则差异
1.支气管哮喘:治疗主要是缓解气道炎症和痉挛,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控制,减少急性发作。
2.心源性哮喘:治疗关键是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常用药物有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等,但需注意其在不同年龄和病情中的应用禁忌等)等,同时需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例如,对于老年心源性哮喘患者,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电解质平衡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