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吃什么中药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辨证论治,肝胃不和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型用四君子汤加减,脾胃湿热型用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胃阴不足型用益胃汤加减;单味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各有其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作用;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有基础病史者使用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如儿童用药谨慎、老年人注意药物选择和剂量、孕妇用药谨慎、有基础病史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辨证论治常用中药方剂
1.肝胃不和型:常见症状为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则舒等,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犯胃所致。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其中柴胡能疏肝解郁,香附、枳壳可行气解郁,川芎能活血行气,芍药、甘草可缓急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胃黏膜血流等作用,可通过多途径缓解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
2.脾胃虚弱型: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损伤脾胃阳气所致。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加减,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研究发现,四君子汤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促进胃肠黏膜修复,对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脾胃湿热型:可见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苦口黏等症状,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生湿化热所致。常用方剂为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厚朴、半夏、陈皮、黄连、栀子等清热燥湿。药理学研究显示,该类方剂具有抗炎、调节胃肠动力及改善胃黏膜炎症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
4.胃阴不足型:表现为胃脘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多因久病耗伤胃阴或温热病后伤阴所致。常用方剂为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滋养胃阴。现代研究表明,益胃汤能促进胃黏膜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调节胃肠内分泌功能,对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二、单味中药的应用
1.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等功效。药理研究发现,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及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来发挥作用。
2.党参:能健脾益肺、养血生津。党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的调理作用,有助于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3.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白术能调节胃肠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对脾胃虚弱、湿浊中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疗效,可通过改善脾胃功能来缓解相关症状。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对幽门螺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于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价值,能有效清除湿热之邪,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5.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麦冬可滋养胃阴,改善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口干咽燥、胃脘隐痛等症状,对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慢性浅表性胃炎时,使用中药需谨慎。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考虑用药,一般优先选择药性较为平和、易于消化吸收的药物,且剂量要严格控制,避免使用对儿童胃肠道刺激较大或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中药。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应选用作用温和、副作用较小的中药,避免使用肝肾毒性较大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防止中药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3.孕妇:孕妇患慢性浅表性胃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中药的使用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般应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峻下逐水、芳香走窜等可能导致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的中药。如需用药,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并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
4.有基础病史者:对于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使用中药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可能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或与心脏病患者的用药产生冲突。因此,这类患者在使用中药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基础病史和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合理选择中药,避免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