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2岁以内儿童最常见肺炎,可由病原体感染、宿主因素、环境因素诱发。其症状有一般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诊断依靠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可通过加强锻炼、注意卫生、保持通风、避免去人员密集处及接种疫苗等方式。
一、支气管肺炎的定义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它通常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由空气污染、过敏等因素诱发。
二、病因
1.病原体: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此外,支原体感染也较为常见。
2.宿主因素:婴幼儿由于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发生感染。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也更容易患支气管肺炎。
3.环境因素: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染等,都可能增加支气管肺炎的发病风险。
三、症状
1.一般症状:起病急骤或迟缓,多数发病前先有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可高可低,多为不规则发热,也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弱小婴儿大多起病迟缓,发热不高,咳嗽与肺部体征均不明显。
2.呼吸系统症状:咳嗽较频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极期咳嗽反而减轻,恢复期咳嗽有痰。气促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呼吸增快,每分钟可达4080次,并有鼻翼扇动,重者呈点头状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肺部听诊早期可不明显或仅呼吸音粗糙,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于深吸气末更为明显。
3.全身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等。
四、诊断
1.病史和症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
2.体格检查:通过听诊肺部,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同时,还会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有助于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痰培养、血培养等可明确病原体。
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有斑片状阴影,有助于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左右,湿度以60%为宜。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重症患儿进食困难者,可给予肠道外营养。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定期变换体位,以利痰液排出。
2.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支原体感染则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对症治疗:有缺氧表现者应及时吸氧;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咳嗽咳痰严重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喘憋严重者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如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患支气管肺炎后病情相对较重,恢复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患支气管肺炎后,用药需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这类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差,容易反复感染,且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免疫力,如加强营养、适当运动等。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七、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4.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5.按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可有效预防部分病原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