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多样,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肌缺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离子通道异常(如先天性离子通道病)以及其他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感染等),不同病因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差异。
一、心脏结构异常相关病因
1.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形成出现异常,例如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会改变心脏的正常电生理传导途径,从而增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风险。在胎儿期的发育环境、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比如某些染色体异常相关的遗传综合征可能伴发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进而引发室性心动过速。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等导致心肌壁变薄、心室腔扩大,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心肌组织的电活动稳定性被破坏,容易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其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如病毒感染)、中毒(如酒精中毒等)等有关,遗传因素可能涉及多个致病基因的突变,感染可能通过引起心肌的炎症反应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较为常见,肥厚的心肌使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的复极和除极过程异常,容易产生异位起搏点,导致室性心动过速。遗传因素在肥厚型心肌病中起重要作用,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存在基因变异,常见的如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等。
二、心肌缺血相关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当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出现异常的电活动,从而引发室性心动过速。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一定年龄段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的心肌缺血,长期吸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进而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几率。
2.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相应心肌发生坏死,梗死区域的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形成折返环等异常电活动,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有关,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较高,而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相对更高,并且男性在心肌梗死的发病及预后等方面可能与女性存在一定差异。
三、离子通道异常相关病因
1.先天性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些疾病是由于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心肌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心肌细胞的复极和除极过程紊乱,容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长QT综合征患者的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其遗传方式多样,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和发病风险。
四、其他因素相关病因
1.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时,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室性心动过速。长期应用利尿剂、呕吐、腹泻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女性在一些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等如果存在电解质代谢异常也可能增加相关风险。
高钾血症:血钾浓度过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心肌传导性降低,也容易导致室性心动过速。肾功能不全、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情况可能引起高钾血症,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面对这些病因时发生高钾血症的概率不同,例如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是高钾血症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如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致心律失常作用)、某些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时风险更高,女性在药物代谢等方面可能与男性存在差异,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
3.感染:某些病毒、细菌等感染可累及心肌,引起心肌炎症,如病毒性心肌炎等,炎症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心肌电活动异常,从而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病毒感染相关的心肌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感染的易感性不同,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也会影响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