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怎么办
妊娠期糖尿病需通过饮食管理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选择适合运动方式、控制运动时间频率,定期监测血糖并达目标值,血糖不达标用胰岛素,定期产检,高龄、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妇需更严格管理。
一、饮食管理
1.控制总热量:根据孕妇的孕前体重、孕周、活动量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一般来说,妊娠中晚期每日需要在孕前基础上增加一定热量,但要避免热量摄入过多导致体重增长过快。例如,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妊娠中晚期每日总热量可增加约300千卡。科学研究表明,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2.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避免精制糖和高糖食物。蛋白质摄入量应充足,约占总热量的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深海鱼油等。
二、运动疗法
1.运动方式选择:适合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运动方式有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散步是较为安全且容易实施的运动方式,孕妇可每日进行3次左右,每次散步30分钟左右,速度适中,以微微出汗但不感到疲劳为宜。孕妇瑜伽则可以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有助于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同时调节血糖。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对关节压力小,能有效消耗热量,控制血糖,但要注意游泳场所的卫生和安全。
2.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一般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每周运动次数至少3次以上,可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适当增加运动频率,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不适。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有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三、血糖监测
1.监测频率: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一般每天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空腹血糖建议每天监测1-2次,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在餐后1小时、2小时各监测一次,具体频率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通过频繁监测血糖,能够及时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为饮食和运动调整提供依据。
2.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之间,餐后1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6.7mmol/L。不同孕妇的血糖控制目标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障母婴健康。
四、药物治疗
1.胰岛素应用:当通过饮食和运动管理后血糖仍不达标时,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是妊娠期控制血糖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它可以直接调节血糖水平,且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医生会根据孕妇的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孕妇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胰岛素,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和自身身体反应。
五、定期产检
1.产检项目: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要定期进行产检,除了常规的产科检查项目外,还需要关注血糖、血压、肾功能、胎儿发育等情况。例如,要定期检查尿常规,了解尿糖、尿酮体等情况;进行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胎儿大小、胎位等。通过定期产检能够及时发现母婴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产检间隔:一般来说,妊娠早期每2-4周产检一次,妊娠中期每2-3周产检一次,妊娠晚期每1-2周产检一次。但具体的产检间隔要根据孕妇的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如有特殊情况可能需要增加产检频率。
六、特殊人群提示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母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可能增加。高龄孕妇要更加严格地进行血糖监测和饮食运动管理,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定期产检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年龄等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个性化的孕期管理方案。
2.肥胖孕妇:肥胖孕妇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等问题,更容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这类孕妇在饮食管理上要更加严格控制热量摄入,选择更适合的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和体重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管理。
3.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妇: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较高,这类孕妇从孕期开始就要加强血糖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即使没有出现血糖异常的症状,也不能放松警惕,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管理,早期发现和控制妊娠期糖尿病,保障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