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 积食
小儿推拿可缓解积食,常用手法有摩腹(以肚脐为中心环形摩动,5-10分钟,促进胃肠蠕动)、按揉中脘穴(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每分钟100-120次,2-3分钟,调节脾胃功能)、推脾经(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100-300次,调节脾胃运化);注意操作环境温暖舒适,操作前洗净手、备合适介质,考虑小儿个体差异;小儿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需与胃肠型感冒等疾病鉴别。
一、小儿推拿缓解积食的常用手法
(一)摩腹
1.操作方法:以患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掌面做环形摩动。一般摩腹时间为5-10分钟。
2.科学依据:通过摩腹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有研究表明,摩腹能刺激肠道神经丛,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进程,缓解因积食导致的腹胀等不适。从解剖结构来看,小儿腹部肌肉相对柔软,适当力度的摩腹不会对其造成损伤,且能有效作用于胃肠道。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儿,可根据其腹部皮肤厚度和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摩腹的力度,一般新生儿至1岁左右小儿摩腹力度相对轻柔,1-3岁小儿可稍增加力度,但仍以患儿感觉舒适为准。
(二)按揉中脘穴
1.操作方法: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端按揉中脘穴,按揉频率约为每分钟100-120次,按揉时间约2-3分钟。
2.科学依据: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按揉中脘穴对脾胃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按揉中脘穴可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的蠕动功能,有助于缓解积食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小儿按揉中脘穴时的力度有所不同,婴儿期按揉力度宜轻,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增加力度,但要始终以小儿感觉舒适为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局部不适。
(三)推脾经
1.操作方法:脾经位于小儿拇指桡侧缘。用拇指螺纹面从患儿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推的次数约为100-300次。
2.科学依据:脾经的推拿能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推脾经可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改善积食状况。从现代生理学角度看,推脾经能促进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儿,推脾经的力度和次数可适当调整,一般新生儿至3个月小儿推脾经力度轻柔,次数相对较少,3个月以上小儿可根据耐受程度适当增加次数和力度,但需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若出现哭闹等不适要及时调整。
二、小儿推拿缓解积食的注意事项
(一)操作环境
1.推拿时应选择温暖、舒适的环境,室内温度保持在25-28℃左右为宜,避免小儿因受凉而引起其他不适。因为小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寒冷环境可能会影响推拿效果,甚至导致小儿感冒等问题。
(二)操作前准备
1.推拿者要洗净双手,修剪指甲,避免划伤小儿皮肤。同时,可准备适量的推拿介质,如滑石粉等,以减少推拿时皮肤的摩擦,但要注意选择无刺激、安全的介质,防止引起小儿皮肤过敏等情况。对于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的小儿,不宜进行推拿操作。
(三)小儿个体差异
1.不同年龄、体质的小儿对推拿的耐受程度不同。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的小儿,推拿力度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且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例如,早产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推拿时更要谨慎,力度需格外轻柔,操作时间也应适当缩短。而对于体质较好、病情较轻的小儿,可适当增加推拿的力度和时间,但仍要以小儿感觉舒适为前提,密切观察小儿在推拿过程中的反应,如有无哭闹、面色异常等情况,若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推拿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小儿积食的其他相关情况
(一)小儿积食的表现
1.小儿积食时常见的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口臭、大便干结或酸臭、睡眠不安等。例如,小儿可能原本喜欢的食物现在不想吃了,腹部触摸有胀满感,口中呼出的气体有酸臭味,大便的性状和气味发生改变等。这些表现是小儿积食在临床上较为典型的症状,通过观察这些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小儿是否存在积食情况,但最终还需要结合专业医生的诊断来明确。
(二)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小儿积食需要与一些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胃肠型感冒等。胃肠型感冒除了有消化道症状外,还常伴有发热、流涕等感冒症状。而小儿积食主要以消化道的症状为主,一般无明显的感冒相关症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症状的特点以及结合必要的检查等,可以区分小儿积食与其他疾病,避免误诊误治。例如,若小儿出现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就要考虑胃肠型感冒的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