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什么
血友病是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发的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常见,由凝血因子Ⅷ基因缺陷致其缺乏)和血友病B(由凝血因子Ⅸ基因缺陷致其缺乏)。临床表现有关节、肌肉、皮肤黏膜出血及长期反复出血致贫血、严重内脏出血等。诊断靠实验室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及基因检测。治疗包括替代治疗、预防治疗,还需管理监测,定期监测、避免外伤,有家族史者做好遗传咨询等。
一、血友病的定义
血友病是一种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发的出血性疾病。人体凝血过程依赖多种凝血因子协同作用,而血友病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体内特定凝血因子(如因子Ⅷ或因子Ⅸ)缺乏或功能异常,使得凝血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容易发生出血倾向。
二、分类及特点
(一)血友病A
最为常见,约占血友病患者的80%85%,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Ⅷ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Ⅷ缺乏。患者出血倾向的严重程度与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相关,活性水平越低,出血越易发生且症状可能越严重。在儿童时期就可能出现症状,常见的出血部位有关节、肌肉、皮肤等,反复的关节出血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尤其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关节反复出血可能严重影响骨骼发育。
(二)血友病B
由凝血因子Ⅸ基因缺陷引起凝血因子Ⅸ缺乏,其发病率相对血友病A较低。出血表现与血友病A类似,但出血倾向的严重程度相对有一定差异,不过同样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长期的出血问题也可能导致身体多器官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三、临床表现
(一)出血症状
关节出血:是血友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多见于膝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出血时关节会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儿童患者由于处于活泼好动阶段,更容易发生关节部位的碰撞等情况从而引发出血,反复的关节出血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关节软骨损伤、骨质破坏,进而发展为慢性关节炎,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使患者行走、运动等能力受限。
肌肉出血:肌肉内出血可形成血肿,导致局部疼痛、肿胀,严重时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引起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疼痛等症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局部肢体活动异常等。
皮肤黏膜出血:皮肤可出现瘀斑、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等,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在日常生活中,轻微的碰撞就可能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对于有血友病的儿童来说,家长在照顾过程中需格外小心,避免孩子受到外伤。
(二)其他表现
长期反复出血还可能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贫血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严重的内脏出血(如颅内出血)是血友病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儿童发生颅内出血时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需要紧急救治。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凝血功能检测:凝血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是血友病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但APTT延长还可见于其他一些凝血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鉴别。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测定凝血因子Ⅷ或Ⅸ的活性水平,这是诊断血友病及区分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关键依据。例如,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可诊断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Ⅸ活性水平明显降低则考虑血友病B。
基因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相关凝血因子基因的缺陷,有助于确诊和进行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基因检测还能为胎儿是否患有血友病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以便家长提前做好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治疗与管理
(一)替代治疗
通过输注凝血因子制剂来补充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以纠正出血倾向。对于出血的患者,需要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来确定凝血因子的输注剂量和频率。例如,轻度关节出血可能需要输注较低剂量的凝血因子,而严重的颅内出血则需要紧急大剂量输注凝血因子进行治疗。
(二)预防治疗
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可采取定期预防性输注凝血因子的方式,以减少出血的发生频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关节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保障儿童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管理与监测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凝血因子活性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及家属需要了解日常避免外伤的重要性,在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儿童患者在活动时尽量佩戴防护用具等。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要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工作,降低血友病患儿的出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