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致肾脏血流减少引发RAAS激活所致,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临床表现为突然或加重的高血压且难治、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诊断靠超声、CTA、MRA等影像学及血浆肾素活性测定等血液检查;治疗有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外科手术;及时治疗部分患者预后可改善,延误则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指标、注意低盐饮食等,特殊人群处理更复杂
一、肾动脉狭窄高血压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是指由于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血流减少,进而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最终引发的高血压。肾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老年患者,常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在年轻患者中相对多见,女性发病可能相对更常见。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肾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肾脏血液灌注;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则是肾动脉中层的异常发育,导致血管狭窄。
二、临床表现
1.高血压表现
多为突然出现的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突然加重。对于老年患者,若原本血压控制良好,突然出现血压难以控制的情况,需警惕肾动脉狭窄可能;年轻患者出现中重度高血压时也应考虑相关因素。高血压可能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急剧升高还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等情况。
高血压具有难治性特点,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2.肾脏相关表现
可能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这是因为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灌注不足,长期可引起肾脏实质损害。对于有肾动脉狭窄高血压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损害可能逐渐加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基础,肾动脉狭窄可能使其肾功能恶化更快。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肾动脉狭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肾动脉血流情况,若发现肾动脉主干或分支血流速度增快等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狭窄。但超声检查受操作者经验等因素影响较大。
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然后进行CT扫描,可获得肾动脉的三维图像,对于诊断肾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进行CTA检查,但需注意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尤其对于已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权衡利弊。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也能较好地显示肾动脉情况。适用于对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但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2.血液检查
血浆肾素活性测定:肾动脉狭窄时RAAS激活,血浆肾素活性升高。通过检测血浆肾素活性可辅助诊断肾动脉狭窄高血压,但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因为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肾素活性,如心力衰竭等。
四、治疗方式
1.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
对于适合的患者,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导管送至肾动脉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必要时置入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该方法可以改善肾脏血流,降低血压。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年轻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低,但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外科手术治疗
如动脉内膜切除术等,适用于特定类型的肾动脉狭窄患者。外科手术需要开腹或开胸等操作,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五、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
如果能及时发现并有效治疗肾动脉狭窄,部分患者血压可得到控制,肾功能也可能不再进一步恶化甚至有所改善。但如果延误治疗,肾功能损害可能进行性加重,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透析等治疗。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不同,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预后相对年轻患者可能较差。
2.注意事项
对于已诊断肾动脉狭窄高血压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肾功能等指标。在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低盐饮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低盐饮食的具体要求相似,但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限制盐的摄入。要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行为。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观察治疗效果及身体状况变化。特殊人群如孕妇等,若发生肾动脉狭窄高血压,处理更为复杂,需要在多学科协作下进行谨慎处理,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会影响治疗决策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