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与其他疾病鉴别。病史采集需了解糖尿病病史及足部症状;体格检查包括足部外观、感觉、运动、血管检查;辅助检查有实验室、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检查;需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病变性足病、感染性足病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1.糖尿病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基础,若患者糖尿病病程长且血糖控制不佳,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代谢、并发症发生发展速度等不同,在糖尿病足的发生和表现上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神经病变往往更严重。
2.足部症状出现时间及过程:了解足部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是突发还是逐渐出现,有无受伤史、感染表现(如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溃疡形成情况等。不同性别在糖尿病足的发生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足部护理等方面因生活方式不同可能有差异,如男性可能因工作等原因足部受伤风险或清洁护理习惯不同影响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
二、体格检查
1.足部外观
皮肤情况: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破溃、溃疡、皲裂等。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可出现皮肤干燥、脱屑,因血管病变可致皮肤颜色改变,如缺血时可呈苍白或发绀,淤血时可呈暗红等;温度方面,血管病变严重者足部温度降低。不同年龄患者皮肤弹性等情况不同,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易出现皲裂等。
足部畸形:检查有无足畸形,如锤状趾、马蹄足、爪形趾等,足部畸形会使足部受力不均,增加局部压力,易导致溃疡等。
2.感觉检查:运用尼龙丝等检查足部痛觉、触觉、温度觉等。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常出现感觉减退或丧失,早期可表现为痛觉过敏,随病情进展出现痛觉、触觉等减退,严重时感觉完全丧失,这在不同年龄患者中表现可能相似,但老年患者因本身感觉功能退化可能需更细致检查。
3.运动功能检查:检查足部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了解有无运动神经受累导致的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等情况。
4.血管检查
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触摸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评估下肢血管供血情况,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血管病变。不同年龄患者动脉搏动情况因血管老化等因素有差异,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更常见,搏动减弱或消失更常见。
皮肤温度及颜色对比:对比双足皮肤温度及颜色,患足温度降低、颜色异常提示缺血。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糖相关指标: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若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提示血糖控制不佳,增加糖尿病足发生风险。
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若有感染,炎症指标可升高,帮助判断足部有无感染及感染程度。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下肢动脉血管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及血管狭窄情况等,能较为清晰显示血管结构。
血管造影:能更准确显示下肢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范围,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
X线检查:可了解足部骨骼情况,有无骨折、骨质破坏等,对糖尿病足合并骨折或骨质病变有诊断价值。
3.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检测神经传导速度等,明确有无神经病变及病变程度,有助于判断糖尿病足神经病变情况。
四、与其他疾病鉴别
1.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有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如冠心病等,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多为渐进性,可通过血管造影等鉴别,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血管造影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表现,而糖尿病足血管病变多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相关。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有吸烟史,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及静脉,病变呈节段性,好发于下肢,可通过病史、血管造影等鉴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造影可见血管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等表现,与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特点不同。
3.神经病变性足病: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相鉴别,如遗传性神经病变、营养缺乏性神经病变等,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基因检测等鉴别,遗传性神经病变有家族史等特点,营养缺乏性神经病变有相应营养缺乏病因等。
4.感染性足病:与其他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的足部病变鉴别,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足癣等,可通过病原学检查鉴别,感染性足病病原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病原体,而糖尿病足感染多与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及局部环境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