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发育不良的表现
早产儿脑发育不良会有多方面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迟缓,即矫正月龄相应阶段不能完成正常运动能力;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增高致肢体僵硬和肌张力减低致肢体松软;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及可能出现病理反射;认知发育落后,对刺激反应迟钝且认知能力落后;语言发育迟缓,相应月龄不能达到正常语言发育指标,需针对各方面进行密切监测、早期评估干预等来促进其正常发育。
一、运动发育迟缓
早产儿脑发育不良较常见的表现之一是运动发育迟缓。正常足月儿在相应月龄会有基本的运动能力,如23个月俯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等,但早产儿脑发育不良时,运动发育会落后于正常月龄。例如,矫正月龄34个月时仍不能较好抬头,矫正月龄56个月时不能主动伸手抓物等。这是因为脑部发育异常影响了运动神经中枢的功能,导致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受限。对于早产儿,需密切监测其运动发育情况,若发现明显落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以促进运动功能的发展,因为早期干预对改善运动预后有重要意义,可最大程度挖掘其运动潜能,减少运动障碍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例如,在给早产儿进行肢体活动时,感觉其肌肉紧张度明显高于正常早产儿,穿衣、换尿布等动作时会发现肢体难以伸展。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后,锥体系受损,导致肌肉张力调节失衡,兴奋性增高。长期肌张力增高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正常发育,导致关节挛缩等问题,所以对于肌张力增高的早产儿,需要早期进行物理治疗等干预措施,如轻柔的被动运动、按摩等,以缓解肌肉紧张,维持关节活动度。
2.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活动度增大,像棉花一样无力。早产儿正常情况下也可能有一定的肌张力,但脑发育不良时肌张力减低更为明显,可能会出现头控差、不能维持体位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神经细胞受损,影响了对肌肉的正常支配,使得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对于肌张力减低的早产儿,要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误吸等风险,同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通过促进神经发育来改善肌张力,例如进行俯卧位抬头训练等,逐步增强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
三、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足月儿的原始反射会在一定月龄逐渐消失,如拥抱反射通常在36个月消失,握持反射在34个月消失等。但早产儿脑发育不良时,原始反射可能会延迟消失。例如,矫正月龄6个月后仍存在明显的拥抱反射,这提示脑部神经发育异常,反射的调节和抑制机制出现障碍。原始反射的异常反映了脑部神经通路的发育不完善,需要进一步通过神经评估来明确脑发育的情况,并针对异常反射进行相应的康复干预,以促进正常神经反射的建立和发育。
2.病理反射出现:部分脑发育不良的早产儿可能会出现病理反射,如2岁以下正常婴儿可有巴氏征阳性,但如果早产儿在不应该出现病理反射的月龄出现,就提示脑部有异常。例如,矫正月龄4个月后仍出现巴氏征阳性,这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导致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使得原本被抑制的病理反射出现。一旦发现病理反射异常,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评估脑发育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四、认知发育落后
早产儿脑发育不良还会表现为认知发育落后。在早期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如对声音、光线等刺激的关注度不够。随着月龄增长,会出现认知能力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的情况,例如在矫正月龄6个月时,不能像正常婴儿那样对简单的物品进行注视、抓取并探索,在1岁时不能理解简单的指令等。这是因为脑部的神经细胞发育、神经突触的形成和连接等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认知功能的发展。对于早产儿,要注重早期的认知刺激,如通过色彩鲜艳的玩具、轻柔的音乐等进行视觉、听觉的刺激,促进认知功能的发展,同时定期进行儿童发育评估,及时发现认知发育的问题并进行干预。
五、语言发育迟缓
脑发育不良的早产儿语言发育也往往迟缓。正常婴儿在45个月时能发出咿呀声,1岁左右能说出简单的单词等,但脑发育不良的早产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不能达到这些语言发育指标。例如,矫正月龄8个月时还不能发出咿呀声,矫正月龄18个月时不能说出简单的有意义的单词等。这是因为语言中枢的发育依赖于脑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脑部发育不良影响了语言相关神经通路的发育和功能,导致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落后。对于语言发育迟缓的早产儿,需要进行语言训练,包括早期的发音训练、词汇积累训练等,同时要结合认知等方面的干预,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因为语言发育与认知等多种能力相互关联,综合干预才能更好地促进早产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