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速是什么意思
窦性心动过速指成人窦性心律频率超100次/分钟,正常窦性心律频率60-100次/分钟。其发生机制有生理性因素(年龄、生活方式)和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一般人群的心悸、胸闷等及儿童的烦躁不安等,听诊可发现心率超100次/分钟;诊断靠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与处理包括非药物治疗(去除诱因、治疗基础疾病)和药物治疗(谨慎使用,依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决定),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据自身特点应对。
一、发生机制
生理性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的窦性心律本来就相对较快,新生儿窦性心律可超过15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趋于成人范围,但仍可能因活动、哭闹等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这是因为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心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身体需求变化的反应更敏感。
生活方式因素: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会通过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以满足身体的需求;情绪激动,如紧张、焦虑、愤怒等情况下,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导致窦性心动过速,这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而更易发生。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系统疾病:各种心脏病,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病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泵血不足,身体缺氧,从而刺激窦房结使心率加快;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心脏负担加重,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这种情况在成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的窦性心动过速。
全身性疾病: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20次/分钟,这是因为体温升高会使机体代谢率增高,心脏需要更快地工作来供应机体所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身体组织缺氧,心脏会通过加快心率来弥补氧气的供应不足,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导致贫血进而引发窦性心动过速。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一般人群:轻度的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仅表现为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跳加快、心慌等不适;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甚至头晕、乏力等症状。在年轻人中,因运动或情绪激动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去除诱因后症状多可缓解;而由疾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症状可能会持续存在或随病情变化而加重。
儿童人群:儿童窦性心动过速时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心悸等不适,更多地通过情绪变化来体现,同时可能伴有呼吸急促等表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日常活动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心音有力等。
三、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窦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方法,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钟,P-R间期≥0.12秒。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率的具体数值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可以进行心电图检查来辅助诊断窦性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对于一些阵发性的窦性心动过速,普通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到发作时的情况,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窦性心动过速以及评估心率变化与症状的关系,适用于各年龄段怀疑有窦性心动过速但普通心电图未捕捉到发作的患者。
四、治疗与处理原则
非药物治疗:
去除诱因: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如因运动、情绪激动等引起的,休息、平复情绪后心率多可恢复正常。儿童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成年人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从而缓解窦性心动过速;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要针对具体的心脏病进行相应治疗,如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改善心功能等,这在各年龄段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基础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在窦性心动过速导致明显不适,如心悸、胸闷等症状较严重时考虑使用药物,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要考虑年龄等因素。例如,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谨慎使用相关药物来控制心率,但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严禁自行用药。
总之,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率异常情况,明确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处理原则对于及时发现和合理应对该情况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面对窦性心动过速时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