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是怎样引起的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环境、感染、遗传及其他多种因素相关。自身免疫方面体液免疫有针对相关受体或IgE的自身抗体激活肥大细胞等释放介质,细胞免疫有T细胞亚群失衡及调节性T细胞功能异常;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机械刺激、温度变化)和化学物质接触;感染因素有病毒(如肝炎病毒、EB病毒)和细菌(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遗传因素涉及某些基因变异增加发病风险;其他因素包含饮食(特定食物及添加剂等)和精神心理因素(长期不良情绪诱发或加重)
一、自身免疫因素
(一)体液免疫相关
人体免疫系统中的自身抗体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例如,体内存在针对高亲和力IgE受体(FceRI)或IgE本身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其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从而引发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的典型症状。研究发现,约1/3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自身抗体相关的免疫异常,且自身抗体的存在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难治性可能有一定关联。
(二)细胞免疫相关
T细胞亚群的失衡也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起作用。Th1和Th2细胞的平衡失调,Th2细胞占优势时,会促进IgE的产生,导致过敏反应相关的炎症反应加剧。此外,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异常可能无法有效抑制免疫反应的过度激活,使得机体对自身或外界抗原的免疫应答失控,引发慢性荨麻疹。
二、环境因素
(一)物理因素
1.机械刺激:皮肤受到摩擦、压力等机械刺激时,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例如,有些人穿着紧身衣物、长时间行走或受到外力撞击后,局部皮肤会出现风团样皮疹。这是因为机械刺激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局部水肿。
2.温度变化:温度的突然变化,如寒冷或炎热刺激,也可能引发慢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是较常见的因温度引起的类型,当皮肤接触冷空气、冷水等寒冷刺激后,局部会出现风团、红斑,并伴有瘙痒。其机制可能与寒冷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有关;而热性荨麻疹则是皮肤受热后出现风团,可能与热刺激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和炎症介质释放相关。
(二)化学物质接触
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例如,一些人接触化妆品、洗涤剂、某些植物(如荨麻)等后,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慢性荨麻疹样的皮疹。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作为过敏原,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物质,引发皮肤的炎症性反应。
三、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相关。例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感染后,可能诱发机体的免疫异常,从而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研究表明,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病毒感染后病情加重或首次发病,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调节紊乱,使得免疫系统对自身或相关抗原的识别出现偏差,进而引发荨麻疹样的皮肤症状。
(二)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也是慢性荨麻疹的诱因之一。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较为密切。有研究发现,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且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荨麻疹的症状有所改善。其可能的机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关的抗体或细胞因子,影响了皮肤的免疫状态,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四、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相关。例如,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基因等发生变异时,个体患慢性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等,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慢性荨麻疹。比如,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个体,其亲属中患慢性荨麻疹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提示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其他因素
(一)饮食因素
某些食物可能成为慢性荨麻疹的诱因。例如,鱼、虾、蟹等海鲜,坚果,牛奶,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些人食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引发慢性荨麻疹。此外,食物中的添加剂、防腐剂等也可能导致部分人发生慢性荨麻疹。其机制是食物中的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反应,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皮肤的炎症性改变。
(二)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精神心理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例如,长期压力状态下,机体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释放儿茶酚胺等物质,可能影响肥大细胞的稳定性,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同时,神经肽等的释放也可能调节免疫反应,进而引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比如,一些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精神压力较大时,病情会明显加重,而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精神状态后,病情可能有所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