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是什么病
梅核气是中医病症名,西医多称咽部异感症,主要表现为咽喉部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影响进食,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病因包括精神心理、局部及全身因素;症状以异物感为主,部分有咽部不适及全身症状;诊断需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必要辅助检查;治疗有心理、药物及中医治疗;预防要调节情绪、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及饮食调整;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患基础疾病人群等特殊人群,在治疗、用药及日常注意事项上有不同温馨提示。
一、梅核气概述
梅核气是中医病症名,在西医中多称为咽部异感症。其主要表现为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影响进食,不伴有吞咽困难、疼痛等其他明显症状。该病症多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情志不畅为常见诱发因素。
二、梅核气病因
1.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可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咽部肌肉紧张度改变,导致咽部出现异物感。研究表明,约60%70%的梅核气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
2.局部因素: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可刺激咽部黏膜,引发咽部异物感。此外,咽部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敏感性增高,也可能是导致梅核气的原因之一。
3.全身因素:胃食管反流病时,胃酸及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段及咽部,刺激局部黏膜,产生异物感。另外,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影响咽部神经的正常功能,诱发梅核气。
三、梅核气症状
1.异物感: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多位于咽中线或双侧扁桃体区,部位较为固定,吞咽唾液时异物感明显,吞咽食物时反而减轻或消失。
2.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咽部干燥、发痒、微痛等不适症状。少数患者因长期精神压力,还可能出现失眠、焦虑、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四、梅核气诊断
1.详细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情绪状态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以及有无胃食管反流、咽部炎症等相关病史。
2.体格检查:进行口咽部、鼻腔、喉部的详细检查,查看是否存在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等局部病变。对于怀疑有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可能会进行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
3.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纤维喉镜、颈部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咽喉部肿瘤、甲状腺疾病等器质性病变,明确诊断。
五、梅核气治疗
1.心理治疗:对于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梅核气,心理治疗至关重要。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也可配合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瑜伽、冥想等,减轻精神压力。
2.药物治疗:若存在局部炎症,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含漱液等药物治疗。对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梅核气,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等。针对精神心理障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
3.中医治疗:中医常采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的治法。常用方剂如半夏厚朴汤,也可配合针灸治疗,选取廉泉、天突、合谷等穴位,调节局部气血运行,改善症状。
六、梅核气预防
1.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学会通过适当方式释放压力,如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
2.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咽部的刺激。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3.饮食调整:对于有胃食管反流风险的人群,应避免暴饮暴食,睡前3小时内不进食,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减少胃酸反流。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表述能力可能有限,家长若发现孩子频繁清嗓、吞咽动作增多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就医。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谨慎,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在心理安抚方面,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陪伴,避免孩子因学习、生活等压力产生不良情绪。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梅核气时,需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上更应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因饮食不当加重症状。同时,由于老年人心理相对脆弱,家人要多关注老人的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支持。
3.孕妇:孕妇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许多治疗梅核气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孕妇应尽量通过调节情绪、改善生活习惯来缓解症状,如适当散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若症状严重,务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4.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梅核气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某些抗焦虑药物可能影响血压,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此类患者应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治疗,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