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哮喘与支气管炎的区别
过敏性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与气道高反应性及免疫失衡有关,儿童等常见,有遗传倾向,表现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等,肺功能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等,治疗包括脱离过敏原、药物等,预后部分可控制好,部分会进展;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感染等引起,各年龄段可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等,早期肺功能多无异常,急性支气管炎对症和抗感染治疗预后好,慢性支气管炎易进展并发其他疾病,需长期管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高反应性及免疫失衡有关,患者多存在特应性体质,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后,机体启动免疫应答,引发气道炎症,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儿童及青少年较为常见,有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过敏史,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感染(如病毒、细菌等)、理化因素刺激(如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或过敏等因素引起支气管黏膜炎症反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普通感冒病毒蔓延感染支气管,寒冷空气刺激等生活方式因素也易诱发,有基础肺部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过敏性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发作前常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先兆症状。部分患者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尤其在夜间或凌晨咳嗽明显,儿童相对多见,长期咳嗽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及肺功能。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但一般程度较轻,多在感染严重时出现。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低热、乏力等,急性支气管炎病程相对较短,慢性支气管炎则反复咳嗽、咳痰,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
三、辅助检查区别
肺功能检查
过敏性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气道可逆性改变。在缓解期肺功能可恢复正常,但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肺功能进行性减退。
支气管炎:早期肺功能多无明显异常,急性发作期可出现小气道阻塞表现,如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降低,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但一般程度较哮喘轻,且支气管舒张试验多为阴性。
过敏原检测
过敏性哮喘: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可明确患者过敏原,有助于避免接触过敏原及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皮肤点刺试验若对尘螨呈阳性反应,提示患者可能对尘螨过敏,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接触尘螨相关物品。
支气管炎:过敏原检测一般无异常,除非是由过敏因素引起的支气管炎,此时可能检测到相关过敏原,但相对较少见。
四、治疗原则不同
过敏性哮喘:治疗主要包括脱离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对于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如尘螨脱敏治疗,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儿童进行免疫治疗时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如咳嗽剧烈可使用止咳药物,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需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同样需要控制感染、止咳祛痰、平喘等治疗,同时要劝导患者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
五、预后及转归差异
过敏性哮喘:如果能有效控制过敏原接触,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良好控制,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但部分患者病情可能逐渐进展,出现肺气肿、肺心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儿童患者若早期规范治疗,部分可随年龄增长而缓解,但也有部分会持续至成年。
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可完全治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易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影响呼吸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长期患病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需长期管理和定期监测肺功能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