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急性并发症,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不当、饮食不当、应激状态等,临床表现有代谢性酸中毒、脱水、神经系统表现等,实验室检查示血糖等异常,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等,需通过规范治疗、合理饮食等预防
一、定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当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从而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生成速度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就会在体内积聚,导致酮症酸中毒。
二、诱因
1.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促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进而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可能因呼吸道感染等常见儿科感染性疾病诱发;成年人则可能因各种部位的感染诱发。
2.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1型糖尿病患者若自行中断胰岛素治疗或随意减少剂量,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应激情况下如感染、手术等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都可能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从性别角度看,不同性别患者均可能因胰岛素使用问题诱发,但在实际生活中需根据自身病情严格遵循医嘱使用胰岛素。
3.饮食不当:过度进食高糖、高脂肪食物,或暴饮暴食,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同时脂肪分解增加,引发酮体生成增多。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不合理的饮食摄入。
4.应激状态:如创伤、手术、心肌梗死、脑卒中、妊娠和分娩等应激情况,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会分泌大量升糖激素,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从而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遭遇上述应激情况时更易发病,比如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机体应激调节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三、临床表现
1.代谢性酸中毒表现:患者可有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呼出气体中有烂苹果味,这是由于丙酮经呼吸道排出所致。
2.脱水表现:患者可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眼窝凹陷等症状,严重脱水时可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儿童患者由于其机体水分含量相对较多,脱水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且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3.神经系统表现: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等。不同年龄患者神经系统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在早期就较快出现精神状态改变。
四、实验室检查
1.血糖:血糖通常显著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有时可更高。
2.血酮体:血酮体明显升高,定性试验呈强阳性。
3.血气分析: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H值降低,碳酸氢根浓度降低,碱剩余负值增大,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4.电解质:可出现血钾、血钠等电解质紊乱,一般血钠降低或正常,血钾在酸中毒时可偏高,但经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血钾可迅速下降。
五、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病史。
2.存在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如深大呼吸、烂苹果味、脱水、酸中毒表现等。
3.实验室检查:血糖升高,血酮体升高,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六、治疗原则
1.补液:是治疗的关键措施,迅速补充丢失的水分,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待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改为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盐水。补液量需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来确定,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液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补液时需更加精确计算,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
2.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的方法,降低血糖,抑制酮体生成。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检查结果,适当补充钾、钠等电解质。儿童患者在纠正电解质紊乱时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因为儿童的电解质平衡调节能力不如成人。
4.去除诱因: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因,如存在肺部感染,需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七、预防措施
1.规范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应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注射胰岛素,不得随意中断或更改剂量;2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应激情况或血糖控制不佳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用量。
2.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定时定量进餐,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
3.积极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皮肤感染;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在流感季节等易感时期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需加强防护,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波动,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