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窦性心动过速是怎么回事
孕妇窦性心动过速指孕期窦性心律频率超正常范围,常见生理性因素有血容量变化、激素变化、代谢增加,病理性因素有贫血、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表现有自觉心悸、胸闷气短等,可通过心电图诊断,生理性因素导致一般休息等可缓解,病理性因素导致需针对病因治疗,孕妇出现时要保持良好心态、定期产检,出现症状加重及时就医,注意合理安排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孕妇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孕妇在孕期出现的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正常范围(成人窦性心律的正常范围一般为60-100次/分钟,孕妇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率通常会高于100次/分钟)。窦性心律是指由窦房结发起的心律,是心脏正常的起搏心律。
二、发生的常见原因
1.生理性因素
血容量变化:孕期孕妇血容量逐渐增加,一般在孕32-34周达到高峰,较非孕期可增加30%-50%。血容量的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需要更快地跳动来满足机体的需求,从而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例如,研究表明孕期血容量的显著变化与心率增快存在密切关联,随着血容量的上升,心脏泵血的需求增加,心率相应加快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激素变化: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如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孕激素可以通过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使外周血管扩张,为了维持血压的稳定,心脏需要增加搏动次数来保证血液的有效输出,进而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有研究发现孕期孕激素水平与心率变化呈正相关趋势。
代谢增加:孕妇自身代谢加快,基础代谢率升高,身体各组织器官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运输这些物质,从而使心率加快。例如,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孕妇的基础代谢率比非孕期可提高10%-20%,这就促使心脏加快跳动以满足代谢需求。
2.病理性因素
贫血:孕期孕妇容易发生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当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为了弥补氧气供应的不足,心脏会通过增加心率来提高心输出量,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氧供。据统计,孕期贫血孕妇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的概率明显高于非贫血孕妇。
心脏疾病:本身患有心脏基础疾病的孕妇,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窦性心动过速。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孕期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变,原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会进一步凸显,导致心率加快。
甲状腺功能亢进:孕期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心率加快。有临床研究显示,孕期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孕妇中,相当一部分存在窦性心动过速的表现。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孕妇可能自觉心悸,感觉心脏跳动明显、加快;有的孕妇可能会伴有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但也有部分孕妇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心率异常。
2.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窦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率的情况,显示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且心率>100次/分钟。例如,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能够清晰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准确判断心率是否异常及是否为窦性心律。
四、处理与注意事项
1.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
一般无需特殊的药物治疗,通过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方式可有所缓解。孕妇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可采取左侧卧位,以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心脏的回心血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窦性心动过速。例如,保证每天有7-8小时的充足睡眠,休息时左侧卧位保持30分钟左右,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心率情况。
2.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
贫血:如果是缺铁性贫血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需要补充铁剂等进行纠正贫血治疗。但具体的铁剂补充等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要考虑孕期用药对胎儿的影响等因素。同时,孕妇要注意饮食中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等。
心脏疾病:对于本身有心脏疾病的孕妇,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定期进行产检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等。根据具体心脏疾病的情况,由心内科和产科医生共同评估孕期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甲状腺功能亢进:如果孕期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窦性心动过速,需要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可能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但要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原则,确保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降至最低。
五、特殊人群(孕妇)的温馨提示
孕妇在孕期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加重心率加快的情况。同时,要严格按照产检要求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心率异常的变化及潜在的病因。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另外,孕妇要注意合理安排生活方式,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劳累,以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减少窦性心动过速对自身和胎儿健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