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哮喘的区别是什么
支气管哮喘是异质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和组分参与,发病与遗传、环境有关,分典型及特殊类型;过敏性哮喘是其特殊类型,由过敏原诱发,有明确接触史。诊断分别依据相应检查,治疗和预防各有特点,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其发病机制涉及气道炎症的启动、发展和维持,气道上皮损伤与修复失衡等多种环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对其发病有影响,遗传易感性使得个体更易发生哮喘,而环境中的变应原、污染物、呼吸道感染等是诱发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
过敏性哮喘:属于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过敏原引起的哮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该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触发细胞脱颗粒,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引起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气道平滑肌收缩,从而导致哮喘发作,过敏原是过敏性哮喘发病的关键触发因素,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某些食物等。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患者可能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还有一些患者在运动后出现喘息、胸闷等症状,称为运动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除了具有支气管哮喘的典型症状外,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在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症状,如接触花粉后很快出现打喷嚏、流涕、喘息等表现,脱离过敏原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与过敏原密切相关的症状特点更为突出,例如在特定的花粉季节或接触特定宠物后症状明显加重。
三、诊断方面
支气管哮喘: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等进行诊断。肺功能检查中,通气功能检测显示发作期FEV?/FVC、FEV?等指标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
过敏性哮喘:除了按照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流程外,还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来明确过敏原。过敏原检测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常见过敏原刺入皮肤,观察局部反应来判断是否对该过敏原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水平来辅助诊断。明确过敏原对于过敏性哮喘的避免接触过敏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与预防
支气管哮喘:治疗原则为长期控制症状、预防未来发作、改善肺功能。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吸入用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预防方面需要避免接触诱发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如戒烟、避免接触空气污染等。
过敏性哮喘:治疗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过敏性哮喘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之一。例如对于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室内清洁、使用防螨寝具等。药物治疗与支气管哮喘类似,但针对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是过敏性哮喘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哮喘症状。预防上除了避免接触过敏原外,还需要注意在过敏原暴露高峰期采取防护措施,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等。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儿童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哮喘较为常见,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过敏原的影响。在诊断时需要注意与其他儿童呼吸道疾病鉴别,如毛细支气管炎等。治疗上应优先选择儿童适宜的药物剂型,如吸入用糖皮质激素的儿童专用剂型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避免长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儿童生长的影响。在预防方面,要注意儿童生活环境的清洁,减少过敏原接触,如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清洗儿童的玩具和床上用品等。
老年人:老年人患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哮喘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β?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引起心悸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预防上要注意老年人生活环境的稳定,避免接触新的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同时要鼓励老年人适当进行肺功能锻炼,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哮喘患者需要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治疗时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吸入用糖皮质激素相对较为安全。在预防方面,要避免妊娠期女性接触已知的过敏原,保持妊娠期内环境稳定,减少哮喘发作的风险,同时要密切监测妊娠期女性的哮喘控制情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