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
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避免外伤和使用相关药物、保持皮肤清洁、给予易消化营养饮食等)、药物治疗(一线用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二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和利妥昔单抗,难治性病例可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用于正规药物治疗无效等特定情况)、输血及血小板(血小板极低或严重出血时使用);不同因素会影响治疗,年龄上低龄儿童药物耐受性差、避免用免疫抑制剂和低龄脾切除,年长儿童要关注心理;性别上青春期女孩用药要考虑对内分泌影响;生活方式上要保证睡眠、适度活动、注意卫生;病史方面有基础疾病要积极治疗;特殊人群提示家长密切关注病情、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出现异常及时就诊,给予心理支持,康复后定期随访。
一、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对于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急性发作期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外伤,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防出血和感染。同时,要给予患儿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2.药物治疗:
一线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一线药物,可减少抗体生成,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改善血管通透性。常用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也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能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
二线治疗药物:当一线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二线治疗药物。如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能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常用的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可减少B淋巴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其他药物:对于难治性病例,还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等,但这些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大,使用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3.脾切除:对于经过正规药物治疗无效,病程超过1年,年龄大于5岁,有严重出血倾向,尤其是发生过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情况的患儿,可考虑脾切除治疗。但脾切除后患儿感染风险增加,术前需评估手术的利弊。
4.输血及血小板:当患儿血小板计数极低(如低于10×10?/L)或有严重出血症状时,可输注血小板悬液,以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控制出血。但多次输注血小板可能产生同种抗体,导致输注效果下降。也可根据情况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制品。
二、不同因素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年龄因素:
低龄儿童:年龄较小的患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药物耐受性较差。在药物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尽量避免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对于必须使用的药物,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质疏松、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低龄儿童尽量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发育的药物。在脾切除方面,由于低龄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完善,脾切除后感染风险更高,一般不建议在年龄小于5岁时进行。
年长儿童:年长儿童身体发育相对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好,但心理压力可能相对较大。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在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可根据具体病情和患儿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影响较小。但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青春期女孩可能受到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月经周期等,需密切观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3.生活方式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患儿的病情恢复至关重要。要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鼓励患儿适度进行户外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家长应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4.病史因素:如果患儿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会影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存在感染时,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儿,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皮肤出血点、瘀斑的变化,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症状。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患儿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如果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可能提示有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带患儿到医院就诊。同时,要给予患儿心理上的支持和关爱,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患儿康复后,也要定期进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复发并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