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有哪些区别
急性支气管炎是自限性下呼吸道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起病急,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等,多数预后良好;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与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有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发展,预后较差。诊断分别依据相应病史、症状等,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自限性的下呼吸道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少数由细菌感染所致,起病较急,病原体短期内侵入支气管引发炎症,诱因包括受凉、过度劳累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如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复杂,主要与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等)、空气污染、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反复感染)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的中老年男性发病风险相对更高,患病后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
二、症状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头痛、乏力等,通常在数周内可恢复,咳嗽症状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咳嗽一般晨间明显,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部分患者伴有喘息,长期患病可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病情反复,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
三、病程与预后
急性支气管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治疗后,一般在数周内可痊愈,咳嗽等症状逐渐消失,肺功能可恢复正常,但若患者免疫力低下或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肺炎等其他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随着病情进展,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预后相对较差,患者的呼吸功能会逐渐下降,日常生活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且病情容易因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急性加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
四、诊断方法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依据病史(如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接触污染物等)、症状(咳嗽、咳痰等)及体格检查,胸部X线检查大多无异常发现,或仅见肺纹理增粗,血常规检查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
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后,可作出诊断,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等改变,血常规检查在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五、治疗原则
急性支气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咳嗽无痰或少痰时可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祛痰药物,如溴己新等;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和接触刺激性气体,一般经过对症和抗感染治疗后可缓解病情。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镇咳祛痰可选用复方甘草合剂、盐酸氨溴索等;平喘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氨茶碱等,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进行长期家庭氧疗等治疗来改善生活质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支气管炎时,由于其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且要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慢性支气管炎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长期咳嗽、咳痰等类似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应及时排查其他病因,如先天性呼吸道畸形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性物质。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支气管炎时,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疾病,治疗时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时,病情往往较重,且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急性支气管炎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妊娠期可能会因病情变化而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健康,需要加强孕期监测,采取合适的治疗和防护措施,尽量减少疾病对母婴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