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如何检查
脑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检查,临床评估包括详细采集病史,了解症状、感染史、疫苗接种情况、生活方式及免疫缺陷史等,进行全面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清学检测,脑脊液检查可获取外观、压力等指标及查找病原体,但有禁忌证需谨慎操作;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能快速显示脑部大致结构,早期可能无异常,MRI对脑部病变诊断更敏感准确,但检查时间长、有禁忌人群;脑电图可记录脑电活动,对诊断和病情监测有意义,但结果缺乏特异性;特殊人群如儿童要考虑耐受性和配合度,老年人关注生命体征,孕妇谨慎选择影像学检查,免疫缺陷患者需全面排查病原体并个体化诊疗。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的发生时间、程度及变化情况。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史,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因为许多脑炎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对于儿童患者,还需了解疫苗接种情况,某些脑炎可通过疫苗预防,未接种相关疫苗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此外,患者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如是否经常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是否有接触过患病动物等。对于有免疫缺陷病史的患者,感染脑炎的几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更严重。
2.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脑炎的线索。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脑炎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是重点,会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肌力和肌张力、感觉功能、病理反射等。例如,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提示可能存在脑膜受累。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血生化检查可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指标,评估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因为脑炎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此外,还会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液中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类型,如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乙型脑炎病毒抗体等。
2.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炎的重要方法。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其外观、压力、细胞数、生化指标及病原体。正常脑脊液清亮透明,脑炎患者的脑脊液可能变浑浊。压力通常升高,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细胞分类有所差异。生化检查中,蛋白质含量可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可能有变化,如病毒性脑炎时糖含量一般正常,而化脓性脑炎时糖含量明显降低。还可通过脑脊液的病原学检查,如涂片、培养、核酸检测等,查找病原体,明确病因。但腰椎穿刺有一定的禁忌证,如颅内压明显升高、穿刺部位有感染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病情危重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谨慎操作。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能快速显示脑部的大致结构,发现脑部的病变,如出血、梗死、占位等。在脑炎早期,CT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脑实质低密度影、脑室变小等表现。对于一些有头部外伤史的患者,CT有助于排除颅内血肿等其他病变。但CT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差,对于早期细微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
2.头颅MRI:对脑部病变的诊断更为敏感和准确。可以清晰显示脑实质内的炎症病灶,尤其是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不同类型的脑炎在MRI上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常累及颞叶、额叶等部位。MRI还可以进行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强化情况,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和活动程度。不过,MRI检查时间较长,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如儿童、意识障碍患者等,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此外,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
四、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可记录大脑的电活动情况,对于脑炎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脑炎患者的脑电图常出现异常改变,如弥漫性或局灶性慢波,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癫痫样放电。脑电图异常一般在脑炎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可先于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动态脑电图监测可以长时间记录患者的脑电活动,提高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癫痫发作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但脑电图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不能仅凭脑电图确诊脑炎,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其耐受性和配合度。在进行腰椎穿刺等有创检查前,要做好安抚工作,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检查结果的解读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对于老年人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检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避免因检查导致病情加重。孕妇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谨慎,如非必要应避免进行CT检查,因为CT有一定的辐射,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进行MRI检查时也需权衡利弊,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免疫缺陷患者感染脑炎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检查时要更全面地排查病原体,制定个体化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