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咳嗽是哮喘吗
过敏性咳嗽是特殊类型哮喘,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差异但有联系;诊断上过敏性咳嗽靠长期干咳等及支气管激发试验等,哮喘靠反复发作症状等及支气管舒张试验等;治疗均需避免诱因,过敏性咳嗽用吸入激素等,哮喘用控释和缓解药物;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高发且用药需谨慎,成人要选合适方案,特殊病史人群要严格避过敏原等。
一、过敏性咳嗽与哮喘的关系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过敏性咳嗽:也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其发病机制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患者多有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后,气道出现炎症反应,导致咳嗽症状为主。例如,研究发现过敏性咳嗽患者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气道黏膜水肿,使得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呈现高反应状态。
2.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过敏易感性等内在特质,环境中的过敏原、刺激性气体等诱发因素可触发气道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差异与联系
1.临床表现差异
过敏性咳嗽主要表现为长期顽固性干咳,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运动、冷空气等刺激可加重咳嗽。一般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
典型哮喘除了有咳嗽症状外,还会出现喘息、气急、胸闷等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2.联系:过敏性咳嗽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约有一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即过敏性咳嗽)患者会逐渐发展为典型哮喘。两者在发病机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涉及气道的免疫-炎症反应等过程。
二、诊断方面的特点
(一)过敏性咳嗽的诊断要点
1.症状特点:长期咳嗽(通常持续>8周),以干咳为主,夜间或清晨发作明显,有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
2.辅助检查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这是诊断过敏性咳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吸入激发剂后,观察气道反应性变化,若气道呈高反应性则支持诊断。例如,使用乙酰甲胆碱等激发剂进行试验,若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20%,可判断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发现患者对某种过敏原过敏,如尘螨、花粉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二)哮喘的诊断要点
1.症状特点: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辅助检查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如沙丁胺醇等,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可诊断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呼气流量峰值(PEF)变异率:昼夜PEF变异率≥20%,提示存在气道可逆性改变,支持哮喘诊断。
三、治疗原则
(一)过敏性咳嗽的治疗
1.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如对尘螨过敏者,要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晒床上用品等;对花粉过敏者,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等。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可减轻气道炎症;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能抑制气道炎症反应,缓解咳嗽症状。对于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需谨慎使用,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哮喘的治疗
1.避免诱发因素:与过敏性咳嗽类似,要避免接触各种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如过敏原、刺激性气体等。
2.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控制性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受体激动剂等,用于长期控制气道炎症,维持气道通畅;缓解性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等),用于迅速缓解哮喘发作时的症状。
四、不同人群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1.过敏性咳嗽与哮喘:儿童是过敏性咳嗽和哮喘的高发人群。儿童过敏性咳嗽若不及时治疗,更容易发展为哮喘。在诊断时要更加注重病史采集,了解家族过敏史等情况。治疗上,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如孟鲁司特在儿童中的应用相对较广泛,但也需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调整剂量范围。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减少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
(二)成年人群
1.过敏性咳嗽与哮喘:成年人患过敏性咳嗽或哮喘时,要注意根据自身的过敏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吸烟、避免长时间处于污染环境中。对于有过敏史的成年人,要定期监测气道情况,一旦出现咳嗽等症状加重等情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三)特殊病史人群
1.有过敏病史人群:这类人群患过敏性咳嗽或哮喘的风险更高,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严格地避免接触过敏原,定期进行气道功能监测。在治疗时,要告知医生过敏病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2.有呼吸道感染病史人群: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过敏性咳嗽或哮喘发作,这类人群在患病后要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同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针对过敏性咳嗽或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规律使用控制药物等,以减少疾病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