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症状
糖尿病前期是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减低,可能出现多尿、口渴、易疲劳、视力模糊等症状,风险因素有年龄(40岁以上尤其是60岁以上老人高发)、性别(一般无显著差异但绝经后女性有变化)、生活方式(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家族病史(家族有糖尿病患者风险增加)
一、糖尿病前期的定义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中间状态。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空腹血糖(FPG)在6.1~7.0mmol/L之间,和(或)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的状态即为糖尿病前期。
(一)空腹血糖异常(IFG)
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是3.9~6.1mmol/L,当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时,就属于空腹血糖异常。此时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可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开始下降,但还没有严重到导致血糖明显升高符合糖尿病诊断的程度。例如,一些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就容易出现空腹血糖异常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空腹血糖异常的意义可能略有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逐渐下降,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空腹血糖异常。
(二)糖耐量减低(IGT)
在进行OGTT试验时,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则为糖耐量减低。这表明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出现了问题,身体利用葡萄糖的效率下降。比如一些平时饮食习惯不健康,经常大量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的人群,就可能在OGTT试验中出现糖耐量减低的情况。不同性别在糖耐量减低的发生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本质差异,但在生活方式的影响上可能有不同表现,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相对更易受生活方式影响出现糖耐量减低。
二、糖尿病前期可能出现的症状
(一)多尿
由于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肾脏需要过滤更多的血液来排出多余的葡萄糖,这就会导致尿液生成增加。例如,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排尿的次数比以往增多,夜间起床排尿的次数也可能增加。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多尿,家长应提高警惕,因为儿童糖尿病前期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排尿情况。
(二)口渴
因为多尿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从而引起口渴的感觉。患者会频繁感到口干,需要不断饮水来缓解。在不同生活方式下,比如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大量出汗后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的人群,本身就容易出现口渴情况,但如果在正常环境下也频繁口渴,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血糖异常的情况。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口渴中枢敏感性可能下降,所以口渴症状可能不太明显,需要通过其他指标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前期。
(三)易疲劳
由于机体不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来产生能量,身体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就会经常感到疲劳、乏力。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糖尿病前期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年轻人如果平时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再加上出现易疲劳的症状,就需要排查是否存在血糖问题;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易疲劳,也应该考虑糖尿病前期的可能。
(四)视力模糊
血糖波动可能会影响眼睛晶状体的渗透压,从而导致视力模糊。不过这种视力模糊一般是暂时性的,血糖得到控制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长期处于糖尿病前期,视力模糊可能会逐渐加重。对于有长期高糖饮食史、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如果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要及时进行血糖检测。儿童如果出现视力模糊,由于儿童糖尿病前期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三、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因素及相关人群特点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敏感性也会下降,所以老年人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发人群。一般40岁以上的人群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更容易出现血糖调节异常的情况。
(二)性别因素
在一般人群中,男女在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比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影响血糖代谢,导致糖尿病前期的发生率相对有所变化,但总体差异不具有绝对的临床诊断意义。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是导致糖尿病前期的重要因素。例如,经常大量摄入油炸食品、糖果、甜饮料等,会使人体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加重胰腺负担,影响血糖调节。对于儿童,如果长期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零食,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
2.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容易导致血糖升高。比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由于很少进行体育活动,患糖尿病前期的概率相对较高。
(四)家族病史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等血糖调节相关的生理功能。例如,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前期的概率比无家族史的人群要高。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定期进行血糖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