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腺瘤和垂体瘤是一种病吗
垂体瘤是发生在垂体的肿瘤,分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功能性垂体瘤包括生长激素瘤、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促甲状腺激素瘤等,分别有不同症状表现;无功能性垂体瘤可压迫周围结构。诊断靠内分泌学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药物、放射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男性垂体瘤患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案。
一、脑垂体腺瘤和垂体瘤是一种病
脑垂体腺瘤和垂体瘤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述,脑垂体腺瘤是医学专业术语的较完整表述,而垂体瘤是相对简洁的说法,它们指的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垂体是位于颅内底部、下丘脑下方的一个内分泌腺体,垂体瘤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但也有少数为恶性。
二、垂体瘤的分类及相关情况
(一)按激素分泌情况分类
1.功能性垂体瘤
生长激素瘤:多见于青壮年,可导致巨人症(青少年时期发病)或肢端肥大症(成年后发病),患者表现为手足增大、面部变粗、内脏器官增大等,有研究表明生长激素瘤会影响患者的代谢、心血管系统等,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其发病与垂体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相关研究发现存在特定的基因改变可能参与生长激素瘤的发生发展。
泌乳素瘤:在女性中较为常见,可引起月经紊乱、闭经、泌乳等症状;在男性中可导致性功能减退、不育等。泌乳素瘤的发生与垂体泌乳素细胞的过度分泌有关,血液中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是其重要特征,通过检测血清泌乳素水平可辅助诊断,且有研究显示泌乳素瘤的发生与下丘脑垂体调节功能紊乱相关。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可导致库欣综合征,患者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血糖升高等表现,该肿瘤的发生与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异常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进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相关内分泌检查可发现皮质醇分泌异常等改变。
促甲状腺激素瘤:较为少见,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表现,如心慌、手抖、多汗、消瘦等,是由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异常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刺激甲状腺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所致,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及垂体相关激素检测可协助诊断。
2.无功能性垂体瘤
此类肿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但可压迫垂体组织及周围结构,如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较为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才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垂体细胞的克隆性增殖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垂体瘤的诊断方法
1.内分泌学检查
检测垂体相关激素水平,如生长激素、泌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对于功能性垂体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例如泌乳素瘤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常明显升高,可高于正常上限数倍甚至数十倍;生长激素瘤患者血清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会升高。
2.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垂体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清晰显示垂体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垂体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发现直径很小的垂体微腺瘤(直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通过MRI的鞍区薄层扫描等技术可精准评估肿瘤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可用于垂体瘤的辅助诊断,但相对MRI而言,其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不如MRI,一般作为补充检查手段。
四、垂体瘤的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经蝶窦手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对于大多数垂体瘤可通过经鼻蝶窦入路切除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垂体瘤患者,尤其是微腺瘤患者,手术可以解除肿瘤对垂体及周围组织的压迫,对于功能性垂体瘤还可改善相关内分泌紊乱的症状,但手术可能存在一定并发症,如脑脊液漏、下丘脑损伤等,需要在手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
2.药物治疗
对于泌乳素瘤,多巴胺激动剂是首选药物,如溴隐亭等,通过药物治疗可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缩小肿瘤体积,改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且需要定期监测泌乳素水平及肿瘤变化情况。对于生长激素瘤,也有相应的药物如生长抑素类似物等可用于治疗,以控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3.放射治疗
适用于手术残留、术后复发、不能耐受手术等情况的垂体瘤患者,放射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控制肿瘤的进展,但放射治疗起效较慢,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垂体功能减退、放射性脑病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垂体功能及神经系统情况。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垂体瘤患者
儿童垂体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要引起重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垂体瘤可能会影响生长激素等的分泌,从而影响身高、性发育等。在诊断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内分泌评估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手术、药物、放射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需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式,药物治疗要关注药物对儿童内分泌及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放射治疗一般应尽量避免用于儿童,因为可能会对儿童的垂体功能及未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老年垂体瘤患者
老年垂体瘤患者多为无功能性垂体瘤,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在诊断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进行检查及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需要加强术后护理及监测。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与老年患者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放射治疗也需要权衡利弊,因为老年患者对放射治疗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三)女性垂体瘤患者
女性垂体瘤患者中泌乳素瘤较为常见,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泌乳素瘤的药物治疗需要谨慎考虑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调整药物方案以利于妊娠。在月经紊乱、闭经泌乳等情况时,要关注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以及可能伴随的心理压力等问题,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及综合的治疗和监测。
(四)男性垂体瘤患者
男性垂体瘤患者中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等都可能发生,对于有性功能减退、不育等情况的男性,要关注对其生殖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综合评估治疗方案对男性生殖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