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统称,发病与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有关,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危险因素,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表现,可通过影像学、肺功能检查诊断,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预防需避免危险因素、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
一、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定义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统称。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肺气肿则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二、发病机制
1.慢性支气管炎机制
气道炎症: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刺激气道,引起气道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聚集,导致气道慢性炎症。炎性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进一步加重气道的炎症反应和黏液分泌,使痰液增多。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气道中炎症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非吸烟者,且痰液中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升高。
气道黏液高分泌:炎症刺激气道上皮细胞和黏液腺,使其分泌功能亢进,导致黏液分泌增加,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进而阻塞气道。
2.肺气肿机制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正常情况下,肺内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当吸烟、感染等因素作用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多种蛋白酶,如弹性蛋白酶等,而抗蛋白酶(如α?-抗胰蛋白酶)的产生不足或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蛋白酶对肺组织中的弹性纤维等结构蛋白的降解作用占优势,使肺泡壁弹性减退,肺泡过度膨胀、破裂,融合成肺气肿。例如,遗传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肺气肿。
三、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呼吸系统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5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患病率明显高于younger人群。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风险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等因素有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在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二手烟等情况下,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3.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引起气道炎症和黏液高分泌,同时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削弱肺的防御机制,增加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风险。研究显示,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以上。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室内燃煤产生的烟雾等污染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刺激气道,损伤气道黏膜,诱发慢性炎症,进而促进肺气肿的发生。例如,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居民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空气质量良好的地区。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粉尘、棉尘等)、化学物质(如刺激性气体等)的人群,如矿工、纺织工人等,气道和肺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风险增加。
4.病史因素: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人群,呼吸道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气道结构和功能容易受损,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可能性增大。例如,幼年时有反复肺炎发作的儿童,成年后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风险可能高于无此类病史的人群。
四、临床表现
1.慢性支气管炎表现
咳嗽: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有阵咳或排痰。例如,病情较轻时,可能只是偶尔在晨起时咳嗽几声,随着病情进展,咳嗽会变得频繁且程度加重。
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如果合并感染,痰液可变为黏液脓性。
喘息或气急: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引起喘息,早期仅在劳动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可出现气急。
2.肺气肿表现
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这是肺气肿的典型症状,是由于肺组织弹性减退,通气功能障碍所致。例如,患者爬楼梯时会明显感到气促,需要停下来休息。
体征:肺气肿患者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典型的肺气肿X线表现为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例如,通过胸部X线片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肺气肿患者的胸廓形态和肺野透亮度的变化。
胸部CT检查:比X线检查更敏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节,有助于早期发现肺气肿的病变,还可以鉴别其他肺部疾病。例如,CT可以准确测量肺气肿的程度,评估肺组织的破坏情况。
2.肺功能检查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常属于COPD范畴)的重要指标,FEV?/FVC<70%提示存在持续气流受限。例如,通过肺功能仪进行检测,若该比值低于正常范围,结合临床症状等可辅助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肺气肿患者由于肺弹性减退,气体潴留,TLC、FRC和RV均增高,其中RV增高更明显。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稳定期治疗
戒烟:这是首要的治疗措施,戒烟可以减缓病情的进展。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可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还有祛痰药,如氨溴索等,可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运动训练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呼吸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的通气效率。
急性加重期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氧疗:给予低流量吸氧,纠正缺氧状态,一般吸氧浓度为28%-30%,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机械通气:对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2.预防
避免危险因素:戒烟,远离空气污染环境,在职业环境中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等。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预防呼吸道感染:在流感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减少呼吸道感染的诱因。例如,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几率,从而减少因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急性加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