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罕见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属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最突出,病因分先天性(编码ADAMTS13基因突变致其活性严重缺乏)和获得性(原发性与自身免疫有关、继发性与多种因素相关),发病机制为ADAMTS13活性缺乏使超大分子vWF多聚体蓄积形成微血栓;临床表现有贫血、紫癜、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减少、有破碎红细胞、ADAMTS13活性检测等);治疗首选血浆置换,还有药物治疗、针对特殊情况的其他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预后与病情和治疗有关,死亡率因血浆置换应用降低,部分患者会复发且预后差,可能遗留后遗症;生活管理包括饮食营养均衡、病情不同阶段合理休息与活动、心理调节和定期复查。
一、定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范畴。其主要特征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五联征”,但临床上多数患者并不完全具备这五个特征,常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最为突出。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TTP是由于编码ADAMTS13(一种裂解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的金属蛋白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ADAMTS13活性严重缺乏。获得性TTP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继发性常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妊娠等因素相关。
2.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ADAMTS13可将超大分子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裂解为小分子多聚体。当ADAMTS13活性严重缺乏时,超大分子vWF多聚体在血管内蓄积,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这些微血栓在小血管内沉积,导致微血管阻塞,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红细胞在通过狭窄的微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发生破碎,造成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同时,大量血小板被消耗,导致血小板减少。
三、临床表现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皮肤和巩膜可出现黄染。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血尿等。
3.神经精神症状:较为常见且多变,可表现为头痛、精神错乱、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视力障碍、失语等,症状可呈间歇性或进行性加重。
4.肾脏损害:轻者可仅有蛋白尿、血尿,重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水肿、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
5.发热:多为低热,可能与组织损伤、溶血、感染等因素有关。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血小板明显减少,通常低于50×10?/L;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比例常超过2%;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提示存在溶血;血尿素氮、肌酐可升高,反映肾脏损害;检测ADAMTS13活性,先天性TTP患者ADAMTS13活性常低于5%,获得性TTP患者ADAMTS13活性也可降低,同时还可检测ADAMTS13自身抗体。
2.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具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高度怀疑TTP,若同时伴有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等表现,结合ADAMTS13活性检测等结果,可作出诊断。
五、治疗
1.血浆置换:是治疗TTP的首选方法,通过去除患者体内的致病物质,如抗ADAMTS13自身抗体、超大分子vWF多聚体等,同时补充正常的ADAMTS13和其他血浆成分,可迅速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一般每天进行一次血浆置换,直至病情缓解。
2.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抗ADAMTS13自身抗体的产生,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等,可用于难治性或复发性TTP患者;血小板输注一般仅用于有严重出血危及生命时,因为输注血小板可能会加重微血栓形成,导致病情恶化。
3.其他治疗:对于先天性TTP患者,可定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以补充ADAMTS13;对于病情严重、伴有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TTP相对少见,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与成人相似。但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生长发育情况。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血浆置换时需要根据患儿的体重调整置换量。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时,要密切监测患儿的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预防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生长迟缓、感染等。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2.孕妇:妊娠期间发生TTP较为罕见,但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血浆置换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会增加孕妇感染的风险,且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可能有一定影响,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分娩方式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孕妇的病情和胎儿的情况综合决定,若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在治疗TTP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血浆置换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脏功能,避免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七、预后
TTP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在未开展血浆置换治疗前,TTP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随着血浆置换等治疗方法的应用,死亡率已降至10%20%。部分患者可复发,复发率约为30%,复发患者的治疗相对困难,预后较差。长期生存的患者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神经精神障碍、肾功能损害等,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和康复治疗。
八、生活管理
1.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食用过硬、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防止损伤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引起出血。
2.休息与活动:在病情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碰撞和外伤,防止出血加重。待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3.心理调节:TTP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4.定期复查:患者出院后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血常规、肾功能、ADAMTS13活性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