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什么意思
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病因未明,遗传具家族聚集性,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临界血压需关注;长期不控危害心血管、肾脏、眼底等;预防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体重、运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约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90%以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遗传因素方面,多个基因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相关,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个体患病风险会增加;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超重或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
(一)遗传因素影响
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比双亲正常者高得多。例如,一些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多个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钠钾代谢、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途径参与血压的调节。
(二)环境因素影响
1.高盐饮食:钠盐摄入过多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但很多地区人群钠盐摄入量远高于此。
2.超重或肥胖: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激素等物质会影响血压调节。例如,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脂联素等激素失衡,可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从而使血压升高。一般体质指数(BMI)≥28kg/m2的肥胖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3.过量饮酒:长期过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压升高。男性每日饮酒量超过50ml(相当于白酒1两),女性超过25ml,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
4.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人体会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需要注意的是,血压测量应在安静、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至少非同日测量3次,若均达到上述标准,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对于临界血压(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的人群,属于高血压前期,应密切关注血压变化,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一)不同测量场景下的注意事项
1.家庭血压测量:家庭血压测量相对简便,但需要注意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应选择经过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测量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喝咖啡等,测量时保持安静、放松,采取坐位,手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一般建议早晚各测量一次,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
2.诊所血压测量:在诊所测量血压时,患者应在测量前休息5-10分钟,测量时袖带应平整地缠在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方2-3cm处,松紧以能插入1-2手指为宜。测量过程中应避免说话、移动。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危害
原发性高血压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多个重要脏器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心脏: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2-3倍。
2.脑血管: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波动过大时,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硬化,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脑出血和脑梗死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二)对肾脏的影响
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肾小球动脉硬化,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肾衰竭。早期可能表现为夜尿增多、蛋白尿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三)对眼底的影响
高血压可引起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轻度眼底病变可能表现为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等,严重时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四、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与管理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采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钾、镁、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蔬菜摄入量应不少于500克,水果摄入量200-300克。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每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供能不超过总能量的10%,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300mg。
2.体重管理: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使BMI保持在18.5-23.9kg/m2。对于超重或肥胖者,建议每周减轻体重0.5-1kg。
3.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哑铃锻炼等。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80%为宜。
4.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避免吸二手烟;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5g酒精(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白酒75ml、或52°白酒50ml),女性减半。
(二)定期监测血压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每周至少测量1-2次血压,了解血压的变化情况。同时,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全套(包括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往往具有收缩压高、脉压差大、血压波动大等特点。在血压管理中,应注意避免过度降压,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mmHg以下。同时,老年人应定期评估认知功能、肾功能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及母婴情况。应注意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3.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但随着肥胖率的上升,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应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饮食和运动情况,定期测量血压,早期发现高血压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应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