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与啥有关
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在发病机制、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病史方面存在关联性。发病机制上均与Ⅰ型超敏反应及Th细胞失衡有关且受遗传易感性影响;环境因素中室内外过敏原暴露及空气质量不佳会诱发;生活方式里饮食、运动肥胖等有影响,病史中既往过敏史及其他疾病史也相关。
一、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的关联性
(一)发病机制的关联
1.免疫机制方面
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都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均与机体的Ⅰ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识别过敏原并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多种炎性介质,从而引发相应的过敏症状。例如,在过敏性鼻炎中,炎性介质会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在过敏性皮炎中,会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如红斑、瘙痒、渗出等;在过敏性哮喘中,会使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
从细胞免疫角度来看,辅助性T细胞(Th)的失衡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Th1细胞和Th2细胞功能失衡时易引发过敏反应。正常情况下,Th1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并参与过敏反应的调控。在过敏性疾病患者中,往往存在Th2细胞优势活化,导致IL-4、IL-5等细胞因子分泌增多,进一步促进IgE的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活化,加重过敏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方面
遗传易感性在这三种过敏性疾病中具有重要关联。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影响个体对过敏原的易感性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如果家族中有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哮喘的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相关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一些基因位点与过敏性疾病的易感性相关,如FceRIα基因等,该基因与IgE受体的表达有关,其遗传变异可能影响机体对过敏原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加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遗传因素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可能更为关键,而成年人的遗传易感性也会在环境因素的触发下表现出来。
(二)环境因素的关联
1.过敏原暴露
室内过敏原:尘螨是常见的室内过敏原,在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的发病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尘螨的粪便、尸体碎片等可通过空气传播或直接接触引起过敏反应。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且与室内环境接触密切,如在床上、沙发上活动较多,更容易接触到尘螨,从而增加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室内的霉菌也是重要的过敏原,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如青霉、曲霉等,当人体吸入霉菌孢子或接触霉菌代谢产物时,可引发过敏症状。宠物皮屑、毛发也是常见的室内过敏原,宠物的皮屑和毛发中含有过敏原蛋白,可通过空气传播,引起过敏反应,尤其是对于有宠物饲养习惯的家庭,儿童接触宠物的机会较多,更易受到影响。
室外过敏原:花粉是室外常见的过敏原,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花粉过敏原。春季的树花粉、夏季的草花粉、秋季的蒿属花粉等,可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发作,同时也可能诱发过敏性皮炎。例如,蒿属花粉过敏的患者在秋季时,接触蒿属花粉后,可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涕、咳嗽、喘息以及皮肤瘙痒、红斑等多种过敏症状。此外,空气中的真菌孢子、霉菌等室外过敏原也可能参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尤其是在气候潮湿、植被丰富的地区,室外过敏原的暴露风险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过敏原暴露环境中的人群,如经常在花粉季节外出活动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人,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会增加。
2.空气质量因素
空气污染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空气中的颗粒物(如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可刺激呼吸道和皮肤,损伤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屏障功能,使机体更容易受到过敏原的侵袭。例如,PM2.5可沉积在呼吸道内,引起炎症反应,加重过敏性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同时,PM2.5等污染物还可能吸附过敏原,增加过敏原的暴露浓度。对于儿童来说,其呼吸道和皮肤更为娇嫩,空气污染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会增加儿童患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的风险。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缺乏户外运动等,也会进一步影响空气质量对过敏性疾病的作用。
(三)生活方式与病史的关联
1.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某些食物可能成为过敏原,引发过敏性疾病。例如,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食物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对于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过早引入这些食物可能增加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儿童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过早添加易过敏食物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过敏原更容易进入体内引发免疫反应。此外,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高糖、高脂肪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间接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几率。
运动与肥胖: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过度运动或运动方式不当可能导致呼吸道失水、黏膜受损等,增加过敏原的易感性。而肥胖是过敏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增多,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等,可导致慢性炎症状态,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增加患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的风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生活方式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有所不同,成年人应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儿童则需要家长引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早接触易过敏食物等。
2.病史
既往过敏史:如果个体既往有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病史,那么再次接触相同或相关过敏原时,发生过敏性哮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例如,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由于鼻黏膜的炎症反应可能蔓延至气道,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增加,更容易在接触过敏原后引发哮喘发作。对于有既往过敏史的人群,尤其是儿童,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环境中的过敏原,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环境清洁等,以降低再次发病的风险。
其他疾病史:一些基础疾病也可能与过敏性疾病存在关联,从而影响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例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酸反流至食管甚至咽部,可能刺激呼吸道,诱发或加重过敏性哮喘;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也可能增加患过敏性疾病的易感性。不同病史的人群在处理过敏性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采取更加个性化的防治措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