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的病,病因有链球菌感染和遗传易感性,病理改变包括瓣膜病变及心脏结构功能改变,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内科和外科,预防要预防链球菌感染和定期体检。
一、定义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心脏瓣膜的心脏病。通常在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错误地攻击心脏瓣膜,导致瓣膜出现炎症、粘连、增厚、变形等病变,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病因
1.链球菌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引发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当人体感染该细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对抗细菌,但这些抗体在攻击细菌的同时,也可能对心脏瓣膜等组织造成损伤。一般在链球菌感染后1-6周左右,可能逐渐引发风湿性心脏病相关病变。例如,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在扁桃体炎、咽炎等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后,发展为风湿性心脏病,这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以及链球菌感染的好发年龄有关。
2.遗传易感性: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易感性,即家族中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机体对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反应程度和方式,使得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相同的链球菌感染情况下,更易出现心脏瓣膜的免疫损伤。
三、病理改变
1.瓣膜病变
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约占风湿性心脏病的70%-80%。二尖瓣可出现瓣叶粘连、交界融合,导致瓣口狭窄;同时,瓣叶、腱索等可能增厚、缩短,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儿童患者中,二尖瓣病变的发展可能相对较快,因为儿童的心脏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瓣膜病变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更明显。
主动脉瓣病变:约占20%-30%,可表现为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向主动脉射血受阻,左心室需要加强收缩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舒张期主动脉内血液反流至左心室,加重左心室的负担。
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病变:单独受累相对较少,多为联合瓣膜病变的一部分。三尖瓣病变可能导致右心房血液回流受阻,肺动脉瓣病变则影响右心室向肺动脉的射血。
2.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随着瓣膜病变的进展,心脏会发生一系列代偿和失代偿改变。早期,心脏通过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方式来代偿瓣膜病变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但长期的代偿会导致心肌劳损,心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在成年患者中,长期的二尖瓣狭窄会使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静脉压力升高,引起肺淤血,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右心衰竭,出现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下肢水肿、肝大等。而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心脏的储备功能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心功能恶化可能更早出现。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多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静息时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例如,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肺淤血逐渐加重,导致肺顺应性降低,引起呼吸困难。儿童患者可能因活动耐受力相对较低,较早出现活动后气促等表现。
咳嗽、咯血:二尖瓣狭窄时,增大的左心房可能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另外,肺淤血时,肺泡和支气管黏膜下血管破裂可导致咯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者可出现大量咯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由于舒张期血液反流,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咳嗽等症状。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与心脏节律异常或心功能不全导致的心脏代偿性改变有关。
乏力、疲倦: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常感到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
2.体征
心脏杂音:是风湿性心脏病重要的体征。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主动脉瓣狭窄时,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其他体征: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可出现“二尖瓣面容”,表现为两颧绀红;右心衰竭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征。儿童患者的体征可能在表现上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心脏杂音的强度、频率等可能因儿童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而有所差异。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链球菌感染史,如近期是否有扁桃体炎、咽炎等病史,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既往呼吸道感染情况,因为儿童是风湿性心脏病的高发人群之一。
2.体格检查:通过全面的心脏体格检查,发现心脏杂音等异常体征,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瓣膜病变。
3.实验室检查
链球菌感染相关指标: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等,提示近期可能有链球菌感染,对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等情况,长期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出现贫血。
4.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风湿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瓣膜病变的部位、程度,如瓣膜的狭窄程度、关闭不全的反流程度,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室壁厚度、心腔大小、射血分数等。例如,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显示瓣膜的形态和运动情况,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测量血流速度和压力阶差,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X线检查:可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及肺血管的改变。例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见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淤血等表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可见左心室增大等。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如心房颤动等,对于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内科治疗: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行治疗。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改善心室重构;对于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等。但内科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不能根治风湿性心脏病。
外科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或修复术等手术治疗,以改善瓣膜功能,恢复心脏正常结构和功能。
2.预防
预防链球菌感染:积极预防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是预防风湿性心脏病的关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通风等;在链球菌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扁桃体炎、咽炎等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应尽早、彻底地进行治疗,如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疗程为10-14天,以彻底清除链球菌,减少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更加关注其呼吸道健康,一旦出现相关感染症状,要及时就医并规范治疗。
定期体检:对于有风湿性心脏病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等,以便早期发现瓣膜病变,早期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