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是什么
窦性心动过缓指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窦性心律不齐指窦性心律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同一导联P-P间期差异>0.12秒,有生理性和病理性机制,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和有症状情况,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生理性的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的需针对原发病治疗,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需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以保障健康
一、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定义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秒。正常窦性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分,且节律规整。
二、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发生机制
(一)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生理性因素
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心脏功能较好,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一种适应机体低代谢状态的生理现象,此时心脏在较慢心率下仍能满足机体的血液供应需求。
睡眠状态下,人体迷走神经兴奋,也会导致窦性心律减慢,这是机体在休息状态下的正常调节。
2.病理性因素
颅内疾患:如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出血、脑肿瘤等),可直接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因为颅内压增高会通过神经传导影响窦房结的功能,导致心率减慢。
严重的缺氧:例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会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进而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缺氧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神经调节机制,使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降低。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弱,迷走神经相对占优势,从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功能有重要影响,缺乏时会导致心脏的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等。
某些药物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这些药物可抑制心脏的交感神经活性,导致窦性心动过缓。药物通过与心肌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使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
(二)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机制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多见于青少年,与呼吸周期有关。吸气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减慢,从而形成窦性心律不齐。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与呼吸过程中自主神经的调节有关。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较少见,与呼吸无关,可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器质性心脏病等引起。例如在冠心病患者中,可能由于心肌缺血影响了心脏的神经调节机制,导致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
三、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情况
对于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如运动员或睡眠状态下的人群,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此时机体能够通过自身的代偿机制,在较慢或稍有不齐的心率下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有症状情况
当窦性心动过缓心率过慢时(如低于40次/分),可能会出现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的症状。患者可感到头晕、乏力、胸闷,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黑矇、晕厥。例如,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由于窦房结功能障碍,心率明显减慢,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发作。
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本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律不齐,可能会伴随原发病的症状,如冠心病患者可伴有胸痛、心悸等症状。
四、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1.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表现
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P波形态符合窦性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秒,心率<60次/分。
2.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表现
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P波形态为窦性,P-R间期正常,但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秒。如果是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还可发现P-P间期随呼吸周期而变化,吸气时P-P间期缩短,呼气时P-P间期延长。
(二)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检查)
对于间歇性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普通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到,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例如,对于怀疑有短暂性窦性心动过缓导致晕厥发作的患者,Holter检查可以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明确是否与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有关。
五、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治疗与处理原则
(一)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处理
对于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的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体检观察心率变化即可。因为这种心率减慢是机体适应高强度运动或劳动的一种表现,心脏已经具备在较慢心率下良好工作的能力。对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青少年,通常也不需要治疗,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逐渐完善,心律不齐可能会自行消失。
(二)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处理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果是由颅内疾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要降低颅内压,可采用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措施;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当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后,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药物治疗的谨慎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但在一些严重的、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中,如心率极慢导致明显脑供血不足等情况,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但需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起搏器治疗: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严重心动过缓相关症状时,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来维持正常的心率,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六、不同人群中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的窦性心律不齐相对常见,尤其是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为生理性。但如果儿童出现明显的心率减慢(如低于正常儿童心率范围的下限)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需要警惕病理性因素,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对于儿童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家长应带孩子定期进行儿科检查,密切观察心率变化,避免孩子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出现病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例如,老年人可能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老年人群在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时,要更加关注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情况,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突然的体位改变,防止因心率过缓导致晕厥等意外情况发生,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三)女性人群
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可能会出现心率的变化。一般妊娠期心率会稍有增快,但也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的情况。女性在妊娠期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时,要密切监测胎心等情况,因为心率变化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血供。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保证合理的饮食和休息。
总之,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和注意事项,以保障机体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