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是一种发生于拔牙后,牙槽窝骨壁的感染性疾病。以下是关于干槽症的一些信息:
1.病因:
拔牙过程中创伤大,导致牙槽窝内的血凝块脱落。
口腔内细菌感染,尤其是厌氧菌。
拔牙后过早漱口、刷牙或剧烈运动,影响血凝块形成。
2.症状:
拔牙后2-3天出现剧烈疼痛,可向耳颞部、下颌区或头顶部放射。
拔牙窝内空虚,有臭味。
口腔内可有异味。
拔牙窝周围的牙龈红肿,触痛明显。
3.诊断: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如观察拔牙窝内情况、牙龈红肿程度等,可作出诊断。
有时可能需要进行X线检查,以排除其他牙槽骨病变。
4.治疗:
清创:彻底清除拔牙窝内的腐败组织,生理盐水冲洗。
隔离:使用碘仿纱条填塞拔牙窝,促进愈合。
抗菌药物:口服或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如甲硝唑、阿莫西林等,预防感染。
5.预防:
拔牙后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用拔牙侧咀嚼。
拔牙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
如有缝线,应在术后5-7天拆除。
6.注意事项:
干槽症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疼痛加重、牙槽骨吸收等并发症。
在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复诊。
如果出现拔牙后剧烈疼痛,应及时就医。
对于患有系统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干槽症的发生率较高,且症状可能更为严重。这些人群在拔牙前后应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积极控制原发病,以减少干槽症的发生风险。如果出现拔牙后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