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发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因残留晶状体皮质或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其发病机制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等有关,危险因素涉及年龄、手术方式、基础疾病等,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通过裂隙灯检查诊断,治疗主要是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改善视力
发病机制
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纤维化是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主要机制。在正常情况下,晶状体囊膜完整时,晶状体上皮细胞处于静止状态。但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部分晶状体上皮细胞会残留,这些残留的细胞会重新活跃增殖,迁移到晶状体后囊膜表面,并发生纤维化等改变,逐渐形成混浊。
危险因素
年龄:一般来说,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儿童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较强;而老年人由于本身晶状体代谢等方面的因素,也可能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但相对儿童来说机制有所不同。
手术方式:囊外摘除术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概率相对更高,因为囊外摘除术残留晶状体皮质等组织的机会相对较多,而超声乳化术保留的晶状体皮质较少。
基础疾病:一些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从而增加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眼部有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因炎症刺激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引发后发性白内障。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患者可能感觉看东西逐渐模糊,尤其是在进行精细视觉活动时,如阅读、看手机等会受到明显影响。检查时可发现晶状体后囊膜出现混浊,混浊的程度和范围会影响视力下降的程度。
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眼科常规检查,如裂隙灯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晶状体后囊膜的情况,能够明确是否存在后发性白内障以及混浊的程度等。
治疗
对于后发性白内障,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激光治疗,即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通过激光将混浊的后囊膜切开,恢复光线的正常传导,从而改善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