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
颅底骨折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颅前窝骨折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有“熊猫眼”征等表现;颅中窝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等,有脑脊液耳漏等表现;颅后窝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等,有乳突部皮下瘀血斑等表现,不同类型骨折各有典型表现及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因素影响
一、颅前窝骨折
1.典型表现: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出血可经前鼻孔流出,或进入眶内在眼睑和球结膜下形成瘀血斑,俗称“熊猫眼”征。骨折累及筛板或视神经管时,可合并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嗅神经损伤可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视神经损伤则可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儿童患者由于颅缝未闭,骨折出血可能经鼻泪管流入鼻腔,表现为鼻出血。
2.相关因素影响:年龄方面,儿童颅缝未闭,骨折出血有不同的流出途径;生活方式上,无特殊直接相关生活方式影响,但受伤机制与生活中头部外伤相关;病史方面,若患者有头部基础疾病可能影响骨折后的恢复等情况。
二、颅中窝骨折
1.典型表现: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脑膜和骨膜均破裂时,脑脊液经中耳由鼓膜裂孔流出形成脑脊液耳漏;如鼓膜完整,脑脊液则经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可误认为鼻漏。常合并第Ⅶ、Ⅷ脑神经损伤,出现面神经瘫痪、听力下降等表现。若骨折累及蝶骨,可损伤垂体或第Ⅱ、Ⅲ、Ⅳ、Ⅴ、Ⅵ脑神经。
2.相关因素影响:年龄对神经损伤后的恢复可能有影响,儿童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生活方式中头部受伤情况是主要诱因;病史方面,如有耳部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脑脊液耳漏等情况的判断与处理。
三、颅后窝骨折
1.典型表现: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1-2日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斑(Battle征)。骨折累及枕骨基底部时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斑;骨折累及枕大孔或岩骨尖后缘,可合并后组脑神经(第Ⅸ-Ⅻ脑神经)损伤。
2.相关因素影响:年龄较大者恢复相对缓慢;生活方式中头部外伤是关键;病史中如有后组脑神经相关疾病可能影响其损伤后的表现及处理。



